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商业评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策略研究

《职业经理人周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策略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社会上各种经济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而舞弊的发展给投资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那么如何分析此类财务舞弊行为,如何来防止此类舞弊行为呢,本文就一系列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概念的界定

  财务舞弊是一种公司故意采取的非法行为,而审计策略则是能够防止或者处理这种行为的规范。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界定有关财务舞弊的定义有很多种,国内外法律界、审计职业界以及社会公众对财务舞弊都有不同的认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 在第99 号审计准则公告(SAS.No.99) 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法律概念,审计人员不必对一个公司是否存在舞弊法律意义上的决定,而应关注是否存在使公司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误的舞弊行为。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故意的,后者是无意的。也就是说,对于审计人员负责审计的报表而言,舞弊是指使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 在1993 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物标准》中指出:“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的非法欺骗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一个组织外部或内部的人来进行的。”我国2006年颁布的审计准则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本准则并不要求审计人员舞弊的是否已经发生做法律上的判断,只要求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误的舞弊。”综上所述,舞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法律概念,虽然国内外对舞弊的表达方式各异,但总结一下财务舞弊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 行为动机。舞弊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实施欺骗行为,是行为主题主观意图付诸实践的表现。(2) 行为手段。舞弊行为是通过欺骗手段实施的,法律上说的这种欺骗可以是“作为”式的,如制造假象,提供虚假信息;也可以是“不作为”式的,如故意不提供真实信息。(3) 行为目的。人们采取一些手段策划、掩盖、制造舞弊,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这种利益的外延是很广泛的,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4) 行为性质。舞弊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范的行为,是与法律、法规所不相容的,属于不法行为。舞弊即意味着行为超出了正常的界限,意味着对行为规范的背离,意味着行为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策略的概念界定策略从其含义上讲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审计理论界对审计策略尚无明确的界定,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述并不多。然而在审计实践中,特别是独立审计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行为的审计,审计师不讲究策略或者审计技巧是很难打到审计目标。简单的讲,审计策略就是指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安排的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而实施各种工作方式、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和制定审计策略要能够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并明确审计质量;实施审计策略是为了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策略是一种事先的规划行为,它能够对审计人员正式执行审计业务具有明确的指导,是审计行为的一种战术性选择。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案例分析及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不胜枚举,诸如国内的银广夏、蓝田,国外的格林柯尔、世界通信案等。本文主要针对国内的一个舞弊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的实证案例以上市公司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分析,并对审计问题进行探讨。

  1、案例简介2004年12月30 日,“ST达尔曼” (600788)股价跌破1 元,以0.96 元收于跌停板位,创出中国A股市场成立以来股价最低记录。2004 年12 月31日,“ST达尔曼”以0.91 元收盘。2005年3月25 日,ST 达尔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8 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系统性舞弊手段,制造出具有欺骗性的发展轨迹,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 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 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1996 年12 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1998 年与2001 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计7.17 亿元。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一直是达尔曼第一大股东,翠宝集团为集体企业,但实际上完全由董事长许宗林一手控制。从公司报表数据看:1997-2003 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18 亿元,净利润合计4.12 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 倍,达到22 亿元,净资产增长4 倍,达到12亿元。在2003 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呈现均衡增长。然而2003 年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要营业收入由2002 年3.16 亿元下降到2.14 亿元,亏损达1.4 亿元,每股收益为-0.49 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3.45 亿元人民币、133.5 万美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5.18 亿元。2004 年达尔曼被上交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 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公司仅半年时间亏损高达14 亿元,不仅抵消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2005年3月25日,达尔曼被终止上市。2005 年5 月,证监会公布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款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 未披露和未及时披露。并对担任达尔曼审计工作的三位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处罚。调查表明,达尔曼上市到退市,在长达8 年之久的时间里都是依靠造假来过日子的。这完全是由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一手策划,对其在职期间凭借职务之便侵占及挪用资金进行依法逮捕。

  2、达尔曼造假的主要手法(1) 虚增销售收入,虚构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是不折不扣的“皇帝的新装”。每年,公司都会制订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些核心人员对“指标”进行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原料单据造假,对相关销售税款公司照章缴纳,并被当地评选为先进纳税户。公司在不同时间段虚构的手法也不断的变化:1997-2000 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2000 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当年公司销售额的42.4%。2001 年,由于关联交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虚构经营业绩。2002-2003 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2) 虚假采购、虚增存货。虚假采购,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虚构业绩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达尔曼虚假采购主要是通过关联公司和形式上无关联的“壳公司”来实现的。从年报可以看出,公司对大股东翠宝集团的原材料采购在1997-2001 年呈现递增趋势,到2001 年占到了全年购货额的26%。2002 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期末存货增加了8641 万元,增幅达到86.15%,系年末从西安达福工贸有限公司购进估价1.06 亿元的钻石毛坯所致,该笔采购数额巨大且未取得购货发票。后经查明,该批存货实际上是从“壳公司”购入的非常低廉的钻石。(3) 虚构往来,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为了伪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销售收入大大高于销售成本与费用,对这部分差额,除了虚构往来,公司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伪造对外投资等手法来转出资金,使公司造假现金得以循环使用。此外,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公司资金真实流向,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匿到个人账户,占为已有。上市以来,公司大约有15个主要投资项目,总金额达10.6 亿元。然后无论是1997 年的“扩建珠宝首饰加工生产线“项目,还是2003 年的“珠宝一条街”项目,大多都被许宗林用来作为转移资金的手段。在后续年报审计中也点明该些项目投入资金巨大但未见到实物形态,而公司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统计该项虚增在建工程约2.16亿元。(4) 伪造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资金流,并大量融资。为了使公司虚构业绩看起来更真实,达尔曼配合虚构业务,伪造相应的资金流,从形式上看,公司的购销业务都有资金流转轨迹和银行单据。为此,达尔曼设立大量“壳公司”,并通过大量融资来支持造假所需资金。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1998 年、2001 年两次配股融资。同时达尔曼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壳公司”贷款提供担保,通过“壳公司”从银行大量融资作为收入注入上市公司,再通过支出成本的方式将部分转出,伪造与业绩相关的资金收付痕迹。

  3、假造分析(1) 造假过程和手法系统严密,属“一条龙”造假工程,具有较强隐蔽性。达尔曼高薪聘请专家,对造假行为进行全程精心策划和严密伪装,形成造假工程“一条龙”。并且制定虚假业绩规划和明确的流程,配套资金流转规划,编制原始资料和单据,按照账面收入真实缴纳税款。为了融资、资金周转和购销交易,建立大量“壳公司”和关联公司,总数达30 多个。通过精心策划,达尔曼的资金往来在不同公司多个账进行倒账,以掩盖真相,加上相关的协议、单据和银行记录等都完整齐备,因此从形式上很难发现其造假行为。(2)以“圈钱”为目的,通过复杂“洗钱”交易谋取私利。达尔曼公司明显以“圈钱”为目的。大量资金未用于投资项目、扩大生产,而为了个人控制、使用。(3)银行介入造假过程,起到一定程度的“配合”作用。无论哪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协助企业安排复杂的融资交易、转移资金,甚至虚构存款等。在达尔曼大量贷款、违规担保都是银行未及时披露相应担保信息、转移资金等这些造假情况,这些银行是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明显银行介入造假过程。(4) 造假成本巨大,造成社会后果非常严重。为了造假活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达尔曼不但对收入进行全额缴税,还对虚假收益进行分配,并支付巨额利息维持资金运转,使得公司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统计发现,达尔曼公司作假所支付利息税款等就达到数亿元。公司不断向银行增加借款,造成贷款规模剧增,债务危机日趋严重。最终使得财务风险爆发,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5)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知情不报。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三名注册会计师明知达尔曼公司投资行为无实态表现,而且对关联往来交易未做详细披露,明显存在知情不报之嫌。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产生的动因分析

  引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因素有很多,本文把这些因素大致的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1、为了业绩考核目前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的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亏损)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会涉及会计数据,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设计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是否续聘等。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舞弊。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舞弊财务报告是最常见的动机。2、为了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保留根据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的上市公司将被作为ST(Special Treatment) 公司,如果连续3 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即为PT (Particular Transfer) 公司。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厉害关系的人的利益都将受损,这显然是公司管理人员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处于逃避惩罚的动因,一些在盈亏临界点附近的公司不得不对其财务报告加以舞弊。3、为了间接经济利益的取得加入公司披露良好的盈利水平,其间接利益也会是相当明显的。如对外筹集资金就比较容易,且成本较低;当公司面临被兼并或被收购的危机时,可以用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实力进行反兼并和反收购;有利于维护、提高公司股票的价值,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公司相关的各方(如原材料的供应商) 会更有信心地与公司合作,开展商业信用更加便利,从而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4、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推迟或减少纳税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势力、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财务报告修饰打扮一番。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试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借和操纵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5、二级市场炒作(操作价格)一些公司存在着与证券机构或其他投资机构合作,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达到操纵股价以共同获利的动机。有些上市公司一旦开始作假,就必须持续不断造假,否则它就不得不偿失。比如,它虚增收入的同时,要上缴17%的增值税,15%的所得税,昂贵的造假成本更使其不得不“以假养假”来维持运转,当然也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以及圈钱。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掩盖之前的造假行为,如果前几年造假形成巨额的亏空,没有后面持续造假掩盖,就可能立即暴露出来。一旦暴露,资金链有可能断掉。而不造假,财务报表必然很难看,这时融资渠道就断了。

  (二)客观因素1、行政法规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在挖空心思地寻找法律法规的漏洞。大多数国家的依据不全面而且惩罚的措施也比较轻,例如上市公司的操纵造成了对外披露信息的失真,处理方案是对上市公司罚款,而对于真正的实施者管理层而言,这一惩罚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正是处罚、赔偿机制的不健全,大大降低了舞弊者的舞弊成本,使舞弊成本与舞弊收益严重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产生了“博弈”的理由和冲动,助长了会计舞弊的气焰。2、缺乏内部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预防和发现企业财务舞弊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相反无效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企业舞弊的温床。近年来,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原因多是董事会及管理层逾越内部控制所致。因此,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或无效是目前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一些审计事务所为了留住客户,往往偏向于客户的要求来进行审计,即使有发现问题的,也不敢直接在审计报告中指出。一部分注册会计师的自身业务责任感有待提高,关于对注册会计师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没有规范的建立起来,也给企业财务舞弊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三)财务舞弊的手段财务舞弊的手段从多种多样,本文简单的概括为两方面,即管理舞弊手段和非管理舞弊手段:1、管理舞弊的手段管理舞弊采用的手段通常为:(1) 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数量或计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2) 多计应收账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虚列。(3) 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4) 费用任意递延或与关联方分担费用。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等递延。而分担费用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应各自分摊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5) 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6) 虚增销售收入。会计期间划分不确实,或会计原则使用错误,致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或虚列销售收入交易事项,以增加利润。上市公司尤其会利用“其他应收款”这一科目来虚列销售收入。(7) 虚减销售成本。由于虚增期末存货价值,致销售成本随之虚减。(8) 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例如重大诉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联方交易、或有负债、会计方法变更等,未予适当披露。2、非管理舞弊的手段非管理舞弊通常是管理当局的下层雇员涉足的,其舞弊手段表现为:有关文件的丢失;现金短款或现金长款;来自客户的抱怨或投诉;经常对应收款和应付款进行账项调整;明细账与总账余额不平衡;已到期但账面上仍显示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存货盘亏或存货报告中废料数额不断增加。

  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策略

  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弊手段,作为注册会计师及相关领域的人员,必须时刻提高自我,不断寻求实用、高效的审计策略。

  (一)保持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质疑保持职业谨慎和质疑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特质,作为业内的每一员,如果失去这个特质,什么业务都敢接,什么报告都敢签,什么水都敢放这个行业肯定是自寻死路。任何个人职业谨慎和质疑的严重缺失,必然导致业务质量的失控,对个人、对所在单位乃至整个行业都将后患无穷。所以,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的计划阶段还是在审计的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职业的谨慎和质疑,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过程中发现舞弊的存在。

  (二)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情况一些重大审计失败案例教育我们,审计师之所以不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重大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要彻底发现企业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情况是必需的。了解企业情况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有:最近三年的会计报表;企业章程和营业执照;企业所有者及其构成;企业重要合同与协议;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重要会议记录;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参观厂房、设备及办公、生产场所;与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座谈;了解企业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等。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对所在行业的影响;市场供求与竞争;经营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生产技术及其变化;主要经营风险;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行业关键指标及其统计数据;行业特定会计惯例及其主要问题;行业会计报表舞弊的一般动机或压力及其主要手段等。

  (三)拓展询问,从不同渠道获得潜在的企业舞弊线索询问在调查舞弊案件中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企业潜在舞弊的线索。因此,审计师除向管理层询问其对本单位舞弊风险的看法以及所了解或怀疑舞弊方面的任何信息外,也应当向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普通职工询问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盈利情况、工资待遇和福利情况等,还应当向企业外部人员询问,如企业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开户银行、政府监管部门、法律顾问等。通过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评价企业会计报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企业是否存在会计报表舞弊的线索。当然,究竟应向谁询问及询问什么?需要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四)分析性复核当审计进入以奉献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成了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一套完善的审计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更好地运用这一程序,就可以把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认定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的发现舞弊。

  (五)现场调研及利用专业机构的帮助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很少进行现场调研,而是到了被审计单位就直奔帐薄、凭证而去,然后就是忙于复印资料,但是数字可以修改,凭证也可以伪造,这些不能如实反应企业的现状,而如果审计师能够到车间、营业部、管理部等地方实体考察、现场调研一下,就能够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舞弊。

  (六)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借以发现和揭露舞弊舞弊行为在通过复核、观察、比较、询问、账户分析和内部控制测试这些审计技术仔细追踪之后,是可以被揭露出来的。只要注册会计师敏感地抓住各种舞弊特征,并且紧紧追踪这些线索,不断追查下去,将使舞弊揭露出来。除普通的审计程序之外,舞弊审计中还采用了延伸性的程序,以追查彻底揭露舞弊。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1、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在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中,就可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2、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调查。可以发现由企业采购部人员或其他人员虚构的供应商,同时可以揭露一些由企业内部雇员虚构的客户。3、特别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如被背书人是否属于组织内部的授权人,这就可能形成一条舞弊线索。4、对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进行特别的加总核对。5、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拖延的时间。可以检查现金日记账,比较现金收入和该笔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如果发现时间有拖延又无法解释原因,也许就意味着现金的挪用。6、舞弊审计询问程序(Fraud Audit Questioning,FAQ)。在进行询问时,应做到谨慎,特别注意不要同有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在平常的审计中设计一些针对舞弊的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解答,这样就不会引起舞弊者充分的警觉,而注册会计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获得线索。

  7、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的追踪分析。一旦舞弊行为已被发现,或确实值得怀疑时,对怀疑对象就要进行个人财产的净值分析,即将他的个人资产总额减去个人负债总额得到的净值进行期初期末比较,分析差额以及净值变动的原因。8、跟踪支出分析。这种分析类似于财产净值分析,只是比较方法不同。将正常的收入同所有的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合法收入,那么超出部分也许就是舞弊所得。参考文献:[1] 黎仁华:资本市场中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年6 月第1 版,第89-92 页。[2] 叶雪芳:舞弊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年6月,第71-86 页。[3] 赵保卿:审计案例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6 月,第19-65 页。[4] 陈思思、钱丹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年第369 期。[5] 付光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类型及审计对策[J],当代财经,2003年6 月第55 期。[6] 郑艳茹:浅谈企业舞弊审计的层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 年1 月第2 期。[7] 袁春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年5 月第1 版,第18-45 页。[8] 宋传联: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信号的审计识别[J],财会研究,2005 年6 月第2 版。[9] 高晓春:美国舞弊新准则及其借鉴作用[J],广东审计,2003 年3 月第1 版。[10] 陈虎、韩玉君: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防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 年8 月第2 版。[11] 李君:查找舞弊是内部审计人员永恒的审计目标[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6 月第1版。[12] 刘桂春:审计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年3 月第1 版。[13] New Approaches to Fraud Deterrence by JOSEPH T.WELLS FEBRUARY 2004.[14] Dechow, P. M., R.G.Sloan, andA. P. Sweeney.Causes 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as Manipulations:An analysisof Firms F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作者单位:金恒德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互联网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