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行业动态

中国制药业未来10年的希望与挑战

《职业经理人周刊》
在全球制药行业中,根据销售额,中国目前位居第四,但是到2011年,中国将超过德国占据全球制药业的第三把交椅。目前最激进的预测是,在未来的1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制药业的老大。 
来自二线城市的机会
作出以上预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首先,中国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需要更好的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家庭年收入超过9000美元以上的富裕人群到2020年将增长3倍,从目前的1.48亿上升至4.15亿。
未来20年,中国医药市场中增幅最大的部分来自于规模稍小的二、三线城市;目前这些城市尚不未世人所知,除了沿海的大型城市外,中国目前拥有约70个人口超100万的二、三线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已经对药品和医疗保健体系的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将成为制定中国医药市场政策的关键因素。
“成功的关键是意识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场。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从而为全面改善医疗保健产出的目标而努力,”默沙东公司中国首席战略执行官MervynTurner如是说。
另一因素是,中国医药市场中诸如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富贵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需要接受频繁和昂贵的治疗。由于这种疾病流行学的转变,心血管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杀手。这是由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西化(不健康的饮食、快节奏的工作、缺少锻炼),快速的城市化(每年有2.3亿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日益增加的生命期望值、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综合导致。据国家统计局,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到11.2%,2040年将达到22%。
在去年的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对中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展的广泛研究显示,目前这些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9200万人,约占这些地方人口的10%。而那些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的患者更多,达到了1.48亿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正在发出警报,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将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保健挑战。
据香港大学经济学家郎咸平提供的数据,中国2009年国民消费总额占GDP的29%,这已经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而美国这一数字达到70%,即使是非洲国家也达到了50%。除了高存款率之外,中国国内低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低收入。从中国GDP的分布来看,收入占GDP的比值为8%,美国为58%,墨西哥为33%,而且绝大部分非洲国家也到了20%。
为了刺激国内消费,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重要的一条是增加个人收入。这一举措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物价和服务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对于那些依赖于中国廉价劳动力开展生产和服务外包的公司来说,在接下了的5~10年内,成本优势将会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点对于在中国的外国制药公司来说更加真实。在华外资公司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变化有所预期,针对这些变化制定战略,从而为自己找到在中国下一阶段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位置。
医改得与失
近期内,我们将看到在药品的销售、定价和补偿方面发生一些重要变化。
在中国的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过去一直有这样一种错误的举动:总是优先或过度使用外国制药公司价格昂贵的专利药,而不是中国本土制药公司生产的仿制药。在中国,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被授予药品分配的卖方垄断力,这些医院的药品销售额占全国的75%,且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60%~80%。在中国,药品费用占所有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43%,占中国GDP的1.9%,而美国药品费用支出仅占所有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10%。中国销售额前100强的药品占中国医院药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而从药品销售获得的利润常用来补助其他医疗服务,这些医疗服务的价格相对较低,因为这些专业性的服务人为定价比较低。因此,患者经常需要接受不必要的药品和治疗。
中国的医改蓝图主要是想改变这种偏差。在新的医改方案中,医院将不允许在药品零售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价,但是目前对于这一政策给医院造成的损失尚没有弥补的办法,因此,这一损失医院只能通过许多新进入医疗保健体系的患者来弥补。
目前还有一种可能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就是重构专业服务费用和对医生及医疗研究机构的刺激机制,通过使用不同供应商的支付系统,包括在门诊采用按人补偿的模式,这种补偿覆盖了与诊断有关的一揽子服务的价格。但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和挑战性的进程,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这些相关方包括医学专家、患者、管理机构和政策制定者。
走向“中国创造”
医改已经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带来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战略。2005年,中国政府就出台了“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旨在到2020年达到“创新驱动国家”的目标。2008年末,中国政府又出台了76条具体的政策。
目前,中国自己培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中国的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海外工作多年,没有这些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创新政策将是一纸空谈。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吸引海外人才归国。
随着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在美国和欧洲等地大型制药公司总部的就业市场不景气,这一策略已经初现成效。总的来说,在过去10年中,有约80000名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并在学术机构和企业工作。一大部分归国人员是来自生命科学行业。
当然,这种情况也给西方制药公司带来一些威胁,尤其是从长远来看。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将促进技术向中国本土制药公司转移,从而导致西方大型制药公司的关键技术岗位被有效拆分,最终导致以中国为基础的、全球竞争性的生命科学部门的成立。
在过去10年里,中国制药市场被仿制药和传统中药所统治。中国在药品研发方面已经被削弱,由于创新研究的基础缺乏,而且没有风险资本的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平台以及对新生物技术公司的支持。这种情况在许多方面都是如此。但中国正在积极改变,通过在关键行业投入大量政府资金,在一、二线城市建立大型的科学技术园区从而吸引人才和新技术。
但是,鉴于美国已经拥有一套高效的基础设施,包括通过风险投资、大学许可支持新的技术以及数十年来培养的资本市场专家,期待这一切在中国几年间就能做到有点不太现实。中国目前还没有经验丰富且已经取得骄人业绩的风险投资方面的专家。
在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正在由合同研究机构(CRO)所提供,主要包括本土以及外国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大多数重要的制药企业正在与CRO公司合作,从而建立他们在中国市场中的临床研究和生产地位。中国的CRO行业,2008~2014年的年增幅将达到18%,与此同时,临床前研究和I期临床试验的增幅将达到7%。
CRO行业发展的趋势是,远离纯粹的有偿服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随着CRO公司继续获得治疗领域经验、公司运营经验,同时与他们的客户建立积极的关系,许多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和他们优选的CRO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过去的5~7年间,一批领先的中国CRO公司已经生根开花。这些领先的CRO公司的高层都是“海归”,他们不但负责日常事务和公司的成长,同时也培训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本土人才。对于中国本土的CRO公司来说,新的需求来自中国国内的制药公司、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委托创新的生物学术机构,这就需要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专家。
另一个创新的源泉来自西方生物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资深科学家。由于从新发现至开发一个真正的创新药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一些新的、获得良好资助的中国生物技术新兴公司决定从其他公司购买具有良好试验数据的化合物,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公司。北京的百济神州(BeiGene)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公司由宝诺公司的创建者之一JohnOlyer、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前投资者,以及已经具有成功获批新药的两位药学家合作发起。而位于上海的HuaMedicine,则由罗氏中国前首席科学家担任CEO。位于南京的先声药业则已经在纽交所上市。
但是,中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活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潜力尚没有完全发挥。中国制药公司的谈判技巧比较粗略,而外国大型制药公司在管理合作伙伴和IP风险方面仍然比较谨慎。
人才难题
那么,在中国创建创新型国家方面存在着哪些重要挑战?首先,部分中国传统的研究经费分配过程有论资排辈的习惯和过多的人脉关系,而不是以业绩为主,从而导致一些价值不大的项目获得资助,而一些有价值的项目被忽视。为此,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呼吁建立一种透明、一致和以业绩为主的政府资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中,项目由本领域的国际专家来判断,且这种体系与政治牵涉较少,从而使得需要长期投资的有价值的项目能获得充足的资金。其次,中国追求“破纪录”的经济增长,渴望成为全球第一大国或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开发新药往往会事与愿违。
对于外国制药公司来说,另一个挑战是对中国本土工作人员的管理。学成回国的海归员工过于分心,随时准备创建自己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天自己成为老板。”合肥Lifeon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建者海归人士陈昌友如是说,这是一家从事抗体研究开发的公司。“但是,开发一只成功的药物需要耗费多年时间,同时付出巨大的合作努力。”他说。
人力资源专家说,这种快速致富的心态导致浮躁、焦虑和中国许多行业雇员的高离职率,这当中就包括了生命科学公司在内。高离职率增加了企业经营和雇佣、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最后,中国创新的长远未来最终取决于人才和年青一代的创造力。海归现象的持续将有助于中国建立一种科学、技术坚固的研发基础。
来源:医药经济报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