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人物访谈

北京娱乐信报社长毕昆:免费地铁报时代已来临

《职业经理人周刊》
      经济危机背景下,在红海里挣扎的有关传统报纸的坏消息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之际,免费报浪潮却席卷全球。从根本上讲,这一媒体现象与经济动荡和传媒变革有密切的联系。

      自1995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现《地铁报》日报开始,免费报纸便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原本处于四面楚歌的平面媒体成就了罕见的增长传奇。

      在欧洲,荷兰、西班牙的免费报纸分别占到全国报纸总数的60%和51%,英国也超过40%;在美国,免费报纸的读者数量成倍增长,《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大批全美知名大报先后加入免费报行列;在南美,免费报纸《理性报》已经成为阿根廷国内的第二大报;在澳洲,免费报纸的种类超过17份,发行区域遍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各大中心城市;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免费报纸是这些国家近年来市场份额飙升最快的媒体之一;而在香港地区,《都市日报》、《AM730》、《头条日报》三份报纸争奇斗艳,并把免费报纸大战的硝烟带到了大陆。

      目前,在中国内地经济发达、报业竞争激烈的地区也先后出现了免费报纸,而且运营状况良好,如上海I时代报,广州羊城地铁报、南京东方卫报、北京信报等等。可以肯定,随着传媒产业的变革,免费报一定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新闻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传媒产品的可替代性也在不断增强,相似的新闻内容导致价格日渐成为媒体受众关注的敏感因素。既然获取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免费的媒体,或者说可以通过单位产品价格更为低廉的媒体,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选择需要付费购买的报纸呢?

      北京娱乐信报发展到今天已经9岁了,其中,2007年11月27日由都市报正式转型为地铁报。经过近2年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如今已经成为京城白领上班族的“必读物”。同时也赢得了“好看、有用、放不下”的美誉。

      提起信报的发展,特别是转型后的情况,信报社长毕昆说:“我们不强调自己的渠道优势。”在他眼中,再强的渠道优势也可能会变为劣势,太强调渠道优势反而会让报信报有所懈怠。只有在好的渠道前提下,做好更适合地铁乘客阅读的内容,才是信报充满活力、不被市场抛弃的保证。在接受传媒中国网记者钟澎采访前不久,毕社长刚从医院出院。他给记者的第一面非常严肃,感觉没有阅读《北京娱乐信报》那种自在、轻松的感觉。但经过1个小时交流和对话之后,记者发现毕社长是一位非常谦逊、高瞻远瞩、格外充满激情的“地铁报人”。

北京娱乐信报社长毕昆

      传媒中国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信报会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主办一些重要的活动吗?

      毕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自信报转型的08、09两年以来,我们国家大事不断,重大的新闻题材对任何媒体来讲都是一个机遇。去年的奥运、今年60年大庆,对媒体都是很好的题材。今年在活动方面,除了按照报业集团和市委宣传部布置的国庆报道之外,我们根据地铁报的特点,在成就报道中,其中很大篇幅放在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方面,策划布置了一个地铁发展成就的系列报道,从地铁设计、建设、运行、科技、,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第二,紧贴地铁报的特点,在9月份举行了7次发行量扩大到60万的活动,60周年7个60万,为读者提供一些更详尽的报道,国庆期间的活动,信息服务。当然,这同时也是经营的需要,除了参与集团主办的一些庆典活动之外,报社也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比赛活动。

      传媒中国网:信报自转型以来,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毕昆:转型2年来,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读者的支持。地铁报是免费报纸,目前北京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平均乘车时间是31分钟,人群的构成是我们报纸内容设计的基础,85%以上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对新闻有强烈需求。从这2年的情况看,北京的乘客对信报已经接受,在上班途中形成了领阅习惯,每天早上7点-9点,在各地铁线路的80多个站点,领阅的非常踊跃,甚至排队领取,这充分说明信报的内容和服务功能得到了读者的很大认可。信报在内容设计实用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都能提供!

      传媒中国网:您常说“我们不强调自己的渠道优势,”那您认为信报发展至今,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毕昆:渠道优势是有的,可以迅速的圈定年轻的上班族人群,地面上任何一个媒体都做不到这一点。第二是拥有高品质的内容服务,我们的版面保持在 24个版以上,提供了足够的内容。读者习惯把报纸带出地面,传给更多的人分享,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即使有渠道优势,也会慢慢丢失更多的读者。

      传媒中国网:信报发展至今,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又采取哪些措施克服的?

      毕昆:地铁报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报纸品类,信报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南京四个城市中出现最晚的,许多问题都在探索。作为一份免费报纸,最大的经营难点就是如何控制好成本、在经营规模上使效益最大化。免费的报纸没有发行收入,只有靠广告收入,在地铁什么样的广告好,什么样的广告效益好,这2年我们也一直在摸索!首先我们从纸印成本和人力成本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第一、纸印成本:目前在4号线未开通之前,北京地铁日客流量大概为380万,以后肯定会超过400万,全体的客流量早上就占100多万,从站点上来说我们基本覆盖,我们的发行量控制在40万,根据客流量不同,可以把纸印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人员成本:信报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强大的新闻资源,那么信报给大家提供基本的新闻信息,像时政新闻、本市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类的就没有设记者,我们就留了几个编辑,这些稿源分别从新华社、日报集团取得,这样编辑记者我们一共就19个人,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

      传媒中国网:中国地铁报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一,请您介绍国内地铁报的发展速度和情况以及信报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

      毕昆:地铁有100多年历史了,但地铁报在世界上历史并不长,瑞典在1995年出现了第一份地铁报,以后发展很快,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了地铁报,在中国香港就有4份地铁报,竞争非常激烈,台湾也有。内地相继出现地铁报的是上海I时代报、南京东方卫报、广州羊城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这也说明地铁报时代已经来临。在这四城市中,北京的轨道交通最发达、通车里程最长,日客流量最多,市委宣传部认为必须要有一份地铁报,这也是信报之所以转型地铁报的原因。同时,对北京的同质化报业市场竞争有一点差异化经营的尝试。目前,在国内这几家地铁报中,发展势头都很不错,上海的地铁报经营模式效果很好,很早就盈利,而广州和南京因为通车旅程不长现处于培育阶段。信报虽然成立短短2年时间,但已显示出非常旺盛的经营潜力,今年上半年广告收入增长将近50%,下半年有所减缓,但总体增长幅度仍维持在25%左右。从经营的态势看,读者认可,形成了领阅习惯,北京又是轨道交通这么发达的城市,我们又锁定了上班群体,所以广告的效果特别好,得到了广告客户的一致认可。

      目前全国在筹备地铁报的还有10多家,包括西安、沈阳、天津等地,我认为地铁报是中国报业发展品类中发展较快的,凡是有轨道交通的地方就会有地铁报。现在都说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很大,在慢慢萎缩,唯独地铁报在这个空间里,还没有被别的形式所取代。未来发展肯定是非常光明的。对于信报的未来,随着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客流量的增大,会有一个更好的经营前景,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传媒中国网:信报发起成立“中国地铁报”联盟对行业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毕昆:作为地铁报,作为中国报业当中的新生力量,现在已经开始形成北京、上海、广州、南京4个大城市成立地铁报联盟,标志着这种新兴报业力量已经登入中国报业的舞台。这个联盟现处于兴起阶段,中国报纸的横向联盟很多,晚报联盟、都市报联盟等等,但是取得经营上的实质性效果并不多。这是因为受体制的影响,各有各的归属和地域,各有各的利益,所以迫切性不是很高!这种跨地域经营的能力还不够,不像欧洲的地铁报如瑞典的地铁报(Metro),在10多个国家、20多个城市、以10多种语言进行出版发行,在中国目前就不可能实现。这种经营联合体如果要形成一种形式和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尝试。

      传媒中国网:信报在多元化、数字化发展战略方面将有哪些行动?

      毕昆:传统报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已经喊了几年了,报业向新媒体靠拢也说了几年了,传统报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成功的案例还不多。信报目前拥有自己的电子版网站和手机报,信报手机报有2个版本,一是娱乐新闻,二是整版新闻,情况一般,不过现在手机报越来越多,但真正赢利的很少,如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开发的手机报目前可能都没有赢利。我认为中国传统报业将来受到最根本冲击是在终端阅读器技术的突破和市场化,目前据说在日本有折叠纸式的显示屏,可以阅读任何报纸,看电影、小说也可以,这种阅读器如果变得方便经济的话,那个时候传统报业受到的冲击也就会更大,将来的报纸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内容,更丰富的资讯,可能将来风向出路可能就在此,现在美国已经很多都不出报纸了,都是网络版的,就全部节省的纸硬成本。将来视频发展很大了,对电视都有很大的影响。

      传媒中国网:新闻出版总署宣布非时政类报刊允许向民营资本开放,信报在投融资方面是否有规划?

      毕昆:自信报转型地铁报以来,不断的就有一些投资方来接触,但当时是受政策的影响,所以都没有谈下去。我们从明年开始在改制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大背景,信报应该视为非时政类报纸,应在转制的范围之内,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展融资、重组、合并等一系列动作。只要政策允许,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方,我们都表示欢迎。估计到2015年,北京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561公里以上,日客流量将达到北京的客流量的70%,市民出行500米就能见到地铁口。这对于信报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契机,预计信报的发行量将至少突破160万。所以北京的地铁报尤其会受到投资方的关注,其发展前景不是别的城市可以比拟的。

      传媒中国网:您能否介绍下未来几年信报的经济发展思路?

      毕昆:对于未来几年的经营思路,我认为需要把握好三点。第一、把内容做好,更加适合读者的需要,做到内容为王而不是渠道为王;第二、经营好渠道资源,开发一些更适合地铁乘客需要的广告门类和经营门类;第三、围绕地铁、拓展经营领域,把信报做大做强。免费的地铁报不能小看,将来发行到60万影响力会很大。当然,我们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需要有合作者、投资者商讨共同的投融资经营,只要政策允许,我们就要迈出这一步。如果将来在有资本方介入的情况下,无论从影响力和经营效果上肯定会走在北京报业市场的前列。

来源:传媒中国网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