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企业纷纷瘦身,地产“猎头”恐变“猪头”。

就在前几天,春晓(化名)和十几位前同事们把酒言欢,“真怀念那一起开心工作的美好时光!”她说。春晓曾就职于一家名气不小的职业发展平台,她负责猎头部内的地产板块。“起初猎头部包括地产团队在内,北京公司就有八九十人的规模。现如今,老员工就剩下两个人。”

据她透露,离职人中的三分之二是到企业做HR,其中还在地产行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在互联网IT及P2P等互联网金融领域;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些干脆改行,比如做化妆品销售,少部分转到其他猎头公司还干老本行。春晓就是这“少部分”中的一员。

其他猎头公司的情况也都“彼此彼此”。比如春晓曾经供职的一家专门从事地产领域的猎头公司,原来二十人的团队,现在就剩七八个人。再如有的猎头公司,将其中涉及地产的板块缩编为一两个人,维系着老客户,业务重点早已转到其他行业。

而坚守岗位,只做地产的猎头早已不多了。

2009-2010年地产行业火爆的时候,好多没有做过地产业的猎头公司一拥而进。现在,地产行业潮渐退,需求量锐减,自然都撤了。

那么在2015年,猎头公司的地产业务缩水了多少呢?春晓估计,接单量直接缩水接近七成。“以前是地产项目多,人才需求量大;现在的地产行业不再‘大快上’,房企要人少了,抑或有些职位根本不再要人。”

这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有,现在的职业发展平台企业,更愿做“快”活,放弃“慢”的事情。比起价格更为实惠、能够规模发展、如今是创收大户的线上招聘,传统的猎头部像手工操作,成交一单往往需要好几个月,加之虽每个职位收费高,但因接单量锐减而盈利能力下滑,就更乏人问津。

所谓的线上招聘模式也简单,譬如房企需要招聘5个总监,40个主管及工程师。房企内部也有HR的话,就把职位高或难招的职位如总监或部门经理交给猎头,剩下的职位放在猎头所从属的公司网站上。这个网站只管发布,相当于打广告,房企自己收集简历,安排面试,评估应聘者。

现在,又有了一种结合线上招聘和猎头部的折衷做法,即比网上发布多做一点前期的活儿。除了在网站上发布广告,也会帮助筛选预约候选人,保证到场多少人来面试,而岗位是否都能招聘成功可不负责。“这也是批量招聘,快活儿。只要候选人资料充沛,流程化工作就行。”春晓称。

不过,时下这招受制于房企招人的个性化高要求,在地产行业用得并不太多,且也与猎头要做地产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初心渐行渐远,地产“猎头”恐变“猪头”。

其实,猎头们纷纷逃出地产这个围城,说白了就是用人的甲方房企心态变了,在处于乙方的猎头们看来,曾经的香饽饽一下子成了有点烫手的山芋,费力不见得讨好,收入与付出不似当年。

与此同时,候选人的心态也在变。“前几年,候选人心态是猴急,现挣60万元,开口就要80万-100万元的年薪”。现在则不复当年,众候选人想着薪酬“平着走”就行了。

毕竟,对仍在地产圈子里打转的人才来说,僧多粥少的感触无需多言。春晓的直观感受是,在2015年地产行业中,好多项目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或者拿不了新地块,比方说一家企业就剩下8个项目,原来的人马是10个项目的阵容。更别说当下,很多房企内部已经开始调整,只不过消息尚未对外泄露,“这种内部调整包括收缩部门人员规模,或者公司架构从三级管控变为两级管控”。

从去年开始,大部分房企要么不招人,要么就只挑更好的,并且有的职位去年一整年都没怎么招过人。这也让猎头的活计越来越不易。

物业老总最抢手

“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时,需求量最大的是土地拓展的人才。不过,原来房企土地拓展部分需要两三个或五六个人,现在就留一人或者不放人了。”在春晓看来,更让人咂舌的是,2015年土地拓展人才六七成都赋闲在家。除此之外,三四线城市的“项目总”也是赋闲在家的多,“好在这些人前几年挣得比较多”。

设计研发人才也一度火热,2015年虽有职位需求,但房企挑人只找尖子生。“原来只要是干过设计,大概做过几个项目基本就行了。现在则只要清华、同济等5所学校毕业,薪酬却没有太多变化。”她说。

特别是国企,甚至都快挑花眼了。春晓直陈:“原来推荐项目总或总监职位,一般推荐五六个人,最多十人就能有中选者;现在我们一家猎头公司就得推荐十个人,更别说房企要找十来家猎头公司一起推荐。”就连二三流企业同样发现了这种行情,也要挑一流的人才。

至于越来越热得发烫的营销人才,她有点无奈的表示,“所有客户都要营销职位,看人无数,但去年营销人才一个也没做成,年初招聘的职位,年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营销人才的简历过于繁杂,这一两年频频跳槽,更有甚至是越跳越差。“2011-2012年的时候,候选人的简历都还很漂亮,基本上3-5年才会跳槽。此后则是一年一跳,或者一年跳两次。房企会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太靠谱。”

而营销人才跳槽频繁不少是因业绩不达标。数据显示,虽然2015年20家典型房企(大部分为品牌房企)的平均销售目标完成率为98%,大部分房企的销售情况符合年初预期。但是,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指出,主因在于2015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基本面好的城市需求,被过度透支所致。同时,对于中小房企来讲,并没有像品牌房企完成率那么高。从中小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来看,2015年房企销售业绩普遍下滑两三成也属于正常。

当然,也有抢手的职位——物业总。“原来房企是只抓开发,物业只要服务好,不强求挣钱多少。现在发现物业也可以挣钱,不少物业公司成功上市,不少房企便收回物业自己做,于是物业总成立抢手的饽饽。”春晓称。

欲成立物业集团的房企,对于物业总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具备物业集团的全面管控能力,要有多项目(管理过大体量项目)的管理经验,只管过一两个项目者直接pass;二是有搭建物业管理公司的经历,在知名公司供过职。

符合上述要求的物业人才,年龄通常在40-48岁,学历高的人不多,房企则希望是起码本科毕业,“符合上述过往经历要求的候选人中,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不到十分之一”。春晓说,猎头们只能摆明情况,但有的房企就是不松口,坚持认为候选人代表着物业集团的老大,而地产开发其他职位的人学历都不低,不然,达不到管理层的用人标准。“幸好大部分房企,只要候选人过往经历中管理的项目符合企业日后发展的要求,大专学历也能接受。”

外派职位也是一个新亮点。“之前是国企,现在更多的民企也‘走出去’开发项目。”春晓举例道,比如去“一带一路”的非洲和东南亚发展,就需要海外拓展的项目经理,基本人才要求是,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海外相似工作经历,而且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海外外派的人才还比较好找,以30-35年龄段的居多,基本是之前出去过的中资企业的人才。他们熟悉那边的环境,语言也比较过关,薪酬能达到在国内的三倍。”

不少地产公司在往文化、旅游和健康、医疗方向投入更多精力。“这方面没有现成的人才可挖,招聘的还是地产圈里做过相关业务,但还需转型的人才。”春晓坦言,“客户天天加班,真需要人啊,我们周末也跟着休息不了,抓紧安排面试。但就是敲定不下来,甄别不好。”因为这里有些公司也是刚开始涉足,自己并不知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一言以蔽之,地产开发的量缩小,用人需求从去年开始普遍是“缝缝补补”,有的项目中途换人,有的房企是趁着市场中人才需求多,把原有团队提高层次,换一换人。“新项目的新招人情况也有,基本都在国企,外派到二线城市。”

唇亡齿寒,猎头们都开始潜逃地产圈。于是乎,对于坚守者,在温吞的国内地产开发领域之外,觅寻物业、海外外派、文旅和健康、医疗等相关高手,希望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