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经理人看中国

商业是如何塑造美国的?

《职业经理人周刊》
摘要 : 尽管波澜壮阔的美国商业史舞台已经发生了改变,但现时代的许多大规模机会、挑战和结局与我们的父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通过阅读过去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如今我们正在目睹变化的世界,正如马克· 吐温所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旋律总是惊人地相似。”

本文节选于“百年商业头条:从《纽约时报》窥见美国商业繁荣之路”,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南希·科恩教授。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商业已成为全球舞台上最强大的“角色”之一。企业组织几乎可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生活圈在何处、吃什么东西、呼吸怎样的空气、居住 在怎样的地方、从事什么工作、怎样规划和使用我们的钱;它们决定着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离不开的技术、左右着我们喜欢或讨厌的娱乐活动、影响着我们对社会公 平、对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看法。“美国人民最大的事(business)就是做生意(business)。”1925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柯立芝如是说。这句 话点出了产业、金融和商业在决定美国国家面貌方面的新兴作用,80 多年以后,美国人已经对这种重要性习以为常了。如今,不管对哪个行业的美国人来说,关心、影响和追随各大公司的命运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而且这种情形变得越来越明显。

商业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尚未表现出任何衰落的迹象。随着全球资本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其影响力的扩 大,人们正把商业视为新世纪的推动力量。我们本能地知道,随着信息革命形成浩荡洪流、创造性破坏重构全球金融市场,启发我们、让我们担扰和筋疲力尽的经 济、技术、社会和精神变化的终点便在企业。在北京、在布鲁塞尔、在东京、在纽约,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注视着企业,促使它们达到新标准、作出新举措。毕竟, 在这个动荡年代,这些组织的生存越来越成为问题,而它们正是决定人们职业生涯、经济来源和梦想的实体。通过目前正在发酵的大危机,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警 惕目光审视着整个商业。

我们并不是第一批对公司及其管理者感到振奋、困惑和担忧的人。美国人应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上百年 了——至少得从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算起,当时电报和铁路等影响深远的颠覆性创新为工业化和现代大规模商业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年里,美国可以说是“培育”新企业的温床,《纽约 时报》便是在这个时候在美国最有活力的城市创办的。通过这份报纸以及它对公司、公司领袖和公司竞争舞台的实时记录,本书才得以展现美国商业史的起落回合。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 年,最初是一张廉价的大众报纸,目标是客观地报道新闻,杜绝像其他出版物那般哗众取宠以及时不时地玩弄些文字游戏。《纽约时报》对美国南北战争的深度报道 (它以头版刊登了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全文)以及对坦慕尼协会(Tammany Hall,在纽约政坛极具影响力的民主党团体)腐败案的强力调查,让它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知识分子读者。

19 世纪90年代初,在发行量更大的竞争对手的连续打击下,《纽约时报》陷入了惨淡经营。但在1896 年,《查塔努加时报》(ChattanoogaTimes) 的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Ochs)以7.5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苦苦挣扎的《纽约时报》,开始向纽约市民提供“不偏不倚、不褒不贬的新闻”(他在头版打出了“没有不适合报道的新闻”的口号)。奥克斯 的算盘是,只要他投资于品质——包括作者和编辑、设备和其他组织功能,利润就会滚滚而来。自此以后,他的继任者们一直沿着这条路前进,直至今日,《纽约时 报》仍是世界领先的报纸。《纽约时报》以出色的编辑队伍、及时的事件跟踪报道以及对突发事件的谨慎分析而闻名天下,它荣获过96 尊普利策奖,比其他任何报纸都多(比如2001年,它因对“9 ·11”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而赢得6 尊普利策奖)。本书借助《纽约时报》的出色报道帮助我们理解美国商业激动人心的重要历史,以及商界人士和商业事件对重要的动荡时刻有着怎样的意义。

本书中的报道覆盖面相当广泛:奋发图强、极具创造力、不知疲倦的企业家;技术突破;金融成就、危机和丑闻;消费品数量和品种的大爆发;以及数不清的男女为生存、照顾家庭、捍卫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所做的努力。

在观察过去150 年中的人和事时,我们可以利用“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也可以利用《纽约时报》上的第一手现场观察和分析。这两大工具使得我们能够在审视美国商业史的过程中 同时考虑几大范围广泛的主题;它们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这场“大戏”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在当时周围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免不了会有一 些主观选择性。

本书分为3 个部分,分别对应3 个主题:现代企业的发展史、美国商业和工作性质的变迁以及技术性变革。综合来看,这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广角镜,观察某些(尽管不是全部)重要人物 和事件如何决定了美国商业史,而这反过来又对我们的时代和我们所面临的机会带来重大影响。比如,我们会发现,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并不是新鲜事。在美联储成 立之前、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的作用还不那么积极的时候,美国曾被一系列金融恐慌袭击,每一次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中,最大的金融危机——如果用长度 来衡量的话,是1929 年股市大崩盘,即大萧条的前奏,美国政府对这场危机的应对措施包括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措施影响了今天的经济结构和政府在经济中 的角色。正如小说家威廉· 福克纳(WilliamFaulkner)所说:“过去从未死去,甚至不曾过去。”

企业,推进社会的引擎

现代企业最早出现于19 世纪晚期,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从19 世纪50 年代一直持续到20 世纪早期,大量供给面创新——包括电报、铁路和其他技术进步,大大增强了美国的生产能力。这些创新有助于制造和分销大量商品和服务,并催生了许多新产业, 如百货商店、大众零售店、炼油厂、投资银行以及汽车制造业。

与此同时,收入的上涨、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深入改变了经济的需求面,影响了消费者的所欲和所 求以及他们的消费方式。需求面和供给面的这些变化的终极结果是美国经济面貌的焕然一新。到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世纪之交,以农业和独立前就开始提升美国国力的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分散式、联系松散的地区经济,让位给了规模前所未见的、横跨整个大陆、涵盖8 000 万人口的全美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词所说的正是运输业的深远意义。

所有这些变迁的中心就是现代企业,或者从今天的角度看,是大企业(Big Business)。在1850—1920年间,大规模组织开始在各个部门出现。这些企业几乎清一色地诞生于创业者的车库(或者诸如此类的地方),它们因 创业者的远见、魄力和独创性而不断繁荣:如约翰· 洛克菲勒,他的标准石油公司对石油产业的决定作用胜过其他任何一家企业;如亨利·克莱· 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他和安德鲁· 卡内基拼命地蚕食着年轻的钢铁市场;又如林肯· 法林(LincolnFilene),他的商业想象力催生了现代百货大楼。

在此期间,现代企业进入了许多年轻的行业,并首先在铁路行业了兴盛和衰败。20 世纪初开发的庞大的铁路网需要全新规模的经营活动和预算,而筹集、投资和管理铁路公司规模的资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作用。一方面,这类活动帮助建立了美国 资本市场,特别是促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其运营方式至今没有重大改变。在铁路行业兴盛以前,纽交所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会有50 笔交易,且大多是保险公司和银行股以及政府债券;而到19 世纪50 年代,纽交所每周都会有数十万股股票和证券易手,大部分是铁路、银行和市政证券。另一方面,铁路股的快速成长有助于现代投机客杀出一条血路。在伊凡· 博斯基(Ivan Boesky)、迈克尔· 米尔肯(MichaelMilken)和卡尔· 伊坎(Carl Icahn)在美国经济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之前100 多年,杰伊·古尔德(Jay Gould)和丹尼尔· 德鲁(DanielDrew)便已因为依靠股票交易改变了铁路公司的结构和战略而闻名天下(其中一些交易助长了过度的投机风,这也是导致1869 年大范围金融恐慌的原因)。铁路企业的扩张还催生了一大批新金融工具、会计技巧和监督实践,共铁路管理者和投资者使用。

所有这些创新反过来又成为大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通用电气、强生、可口可乐、卡内基钢铁(即后 来的美国钢铁公司)、通用汽车、金宝汤(Campbell Soup)、计算- 制表- 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Company, 即后来的IBM)、加州香水公司(CaliforniaPerfume Company,即后来的雅芳)、兰开斯特焦糖公司(Lancaster Caramel Company,即后来的亨氏集团)应运而生。它们都诞生于1880—1920 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其中一些是白手起家,另一些则通过并购活动(这是19 世纪90 年代的大热门)建立。不论起步如何,这些公司有很多至今仍活跃在各自的行业中。

工作,塑造个体的力量

19 世纪,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现代企业,也给家庭带来了重要改变:人们的工作模式与以前不同了,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旋律也有所不同了;美国人关于 地方和可能性的观念也在变迁。商业行为和工作、消费和国民身份性质的变迁,这种使人着迷的动态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

几百年来,大部分家庭——包括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以及随后到来的欧洲移民和非洲裔美国人,都靠土 地过活,他们或是农民、或是牧民、或是南方各州的农场主或奴隶。17、18 世纪期间,波士顿、纽约、费城和萨凡纳等大城市出现了商贸企业,经营跨大西洋贸易。但在早期美国经济中,商业活动所占比重很小。如果用GDP和劳动力分布 等现代衡量标准看,农业才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最重要的部门。比如,在1800 年,大约有75% 的劳动力(不管是自由人还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

19 世纪初,工作模式发生了突变:到1920 年,只有25% 的工作人口还在田间地头劳动(在21 世纪初,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不足2%),其余的人口在制造、贸易、运输(特别是铁路)、服务业讨生活,美国生产率体现了这一长期模式的变化。美国内战结 束时,农业产出要占私人国内生产总值的近40%(国民产出减去政府产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1920年的农业产出只占14%,其余部分都由制造、贸易等 其他部门贡献。

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原因就是工业化。19 世纪中叶,美国人开始离开田间地头,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1880—1920 年间到达美国的千百万移民也是如此。这些人都想在纽约、匹兹堡和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重新开创人生,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随着他们在城市定居,他们 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告别了原来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为不同的生活新旋律。其中一项重大不同就是速度:城市生活的节奏远远快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的影 响也随处可见:贫富的鲜明对比、物质生活改善的永恒吸引力、一夜暴富和一夜致贫。记者兼小说家西奥多· 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这样描述19 世纪末的芝加哥:

散发着恶臭的泥土、冷酷无情的贫困在大声呼喊,但这里绝非衰败死寂的悲惨世界。凛冽的风吹过广袤的荒凉草原,男人们在用猫皮和狗皮制革,而他们的妻子在购买时髦的长毛绒相册、红丝绒罩灯具和蓝色或绿色的地毯……这里就是芝加哥。

在芝加哥和其他城市,人们忙于在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寻找岗位,在这新的约束和环境中工作。很多 人发现,自己的日子与市场力量的兴衰绑在了一起,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在工厂和办公室,千百万美国人靠着反复做着一两项专门化的任务生存,通常 还会受到领班和其他管理者的监督;他们每天工作若干小时,工资由机构决定——工时和工资随时都可能变化甚至消失。所有这些都与灵活而相对自由的农活形成了 鲜明对比。就连时间的流逝似乎也因为工业化的到来而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钟表和工厂哨声,而不是日出和日落,代表着产业工人每天的开始与结束。

与此同时,许多行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试图提高工人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率。福特公司的流水线 和泰勒的科学管理便是两次尝试,并为后世广泛效仿,成为大规模生产的象征和基础。这些及其他创新让美国的商业产出和平均真实工资有了极大提高(将价格变动 因素考虑在内,美国的GNP 在1889—1919年间翻了3 倍)。但是,生产率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大部分美国人的工作体验也有所改善,更常见的情形是,流水线让人身心俱疲。比如,在福特公司位于底特律城外的工厂 中,20世纪20 年代的年人员流动率高达300%~400%,因为这个高效的生产商需要的就是单调的重体力劳动。早期的工业劳动还很危险,20 世纪初,在政府开始监管之前,工人们几乎得不到任何安全保障。结果,不同工厂、不同行业的工人工作环境大相径庭:肉制品加工行业、钢铁行业和矿业是风险最 高的职业。

工人们开始单独或集体地关心起工作体验,开始关心自己在产业经济中的利益。对工业化集体反应的 最重要结果之一是现代劳工运动的发展。19 世纪80 年代末,工会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劳工联合会(AFL)成立。在魅力超凡、足智多谋的塞缪尔· 冈珀斯(Samuel Gompers)的领导下,AFL 成为跨地区组织,试图联合各部门的高技能工人为更高的工资、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等基本目标而斗争。1920 年,AFL 已有400万成员,成为美国最大的劳工协会,但它仍然只能代表全美13% 的非农劳动力,还不如大部分西欧国家:西欧国家的工会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要更为强大(今天也是如此)。

20 世纪20年代和30 年代初,美国矿工联合会(UnitedMine Workers)的约翰· 刘易斯(John Lewis)等几位AFL 领导人试图按行业的不同将低技能工人组织起来。这造成了AFL 内部的长期紧张和冲突,之前,AFL 一直是由高技能工人按各自行业联合起来的。1935 年,产业工人的冲突彻底爆发,约翰· 刘易斯等人被赶出了AFL。他们成立了一个竞争性的工会联盟,即产业工会联合会(CIO),并开始招募成员。1936 年10 月30 日,新成立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为CIO 旗下组织)在通用汽车位于密歇根州弗林特的工厂组织了一次静坐罢工。UAW 成员静坐在工作设备上,宣布除非通用汽车管理层把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否则拒绝复工。在长达6 周的对峙后,通用汽车高管同意与UAW 谈判。不久,美国钢铁公司也同意承认钢铁工人组织委员会(Steel Workers Organizing Committee)的合法地位。20 世纪30 年代后期,美国工会成员数量激增,到30 年代末,已达900 万人的规模;50年代中期,AFL 和CIO 合并,“大工会”对大企业的长期渐进性反应的成果,已经站稳了脚跟。

大企业的崛起和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其他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实现了数不清的消费品的大规 模生产:成衣、缝纫机、软饮料等。创造了新产品的创新技术同样让已有产品(枪、手套、锁、瓷器等)变得更廉价、更精美、更易获得。19 世纪末,普通家庭已经可以在新式商铺里买到这些新式商品了。在19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用的大多数东西都是从当地商店购买的,店员们帮助购物者灌装、称重、包装所需数量的物品。但是,19 世纪80 年代,亨氏、宝洁和家乐氏等公司开始包装自己的产品,打上商标并在全美分销。与此同时,新的分销渠道也遍地开花,比如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邮购公司。马歇 尔· 菲尔德百货公司(Marshall Field’s)、沃纳梅克百货公司(Wanamaker’s)、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A&P)、西尔斯· 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蒙哥马利· 沃德百货公司(Montgomery Ward)等零售商向顾客提供琳琅满目的新的现成商品。许多大众营销企业很快就发展成全国性企业。

大规模分销的到来对女性的生活影响尤大。在百货商店和精品店,城市女性购买食品、衣物和各种装 饰品——这些东西早已不在家中生产了,消费成为家务的核心部分,并且主要由女性负责,这也形成了女性重要的新公共角色。(这一社会变迁等一段时间后才慢慢 传播到边远地区,在那些地方,直到进入20 世纪很久以后,男性才逐渐淡出杂货店主力消费者的角色。)1920 年,美国制造业、零售业、广告业、社会学家和家庭都已经发现,在大部分国家,女性已是消费品的主要购买者。从此以后,女性购买力一直影响着营销行为、社会 态度甚至是两性关系。

20 世纪初,大部分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较1800 年或1850 年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虽然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平均高达67%,仍消费于衣食住上,但与前几代人相比,美国人在买什么方面有了更多、往往也更好的选择。 从前被大部分美国人目为奢侈品的东西,比如钟表和弹簧床,在50 年之后已经成了必需品,即使是穷人也消费得起。1930年,汽车、洗衣机、收音机等在19 世纪还闻所未闻的商品已经进入了众多城市和农村中产阶级家庭。尽管假期仍是富人才有的专利,但中产阶级工作人口也开始有了游乐场一日游或花上几小时去戏院 看场电影。

20 世纪初叶,大部分家庭选择面的扩大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以及改变众多美国人的工作、扩大他们关于物质可 能性的想象力的力量也创造了徜徉于大众市场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从前只是通过个人关系在地方经济中形成互动的顾客。在这片新天地中,同时强调物质和精神进 步的前工业化老文化开始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消费社会,人们更关注通过物质消费和经济繁荣实现自我满足。

美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私人部门生产率提升、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和 货币政策稳定以及巨大的国际市场的推动下,1946—1970 年间,美国真实GDP 实现稳步增长。美国人用增加的收入来购买新物件,其中一些新物件,比如大轿车和留声机,已经问世了数十年,但一直都在大部分家庭的承担能力之外;其他一些 物件,比如电视、速冻食品和避孕药,则相对较新。

美国人对“下一个新玩意儿”的兴趣在21 世纪初更加浓厚了。从拿铁咖啡到黑莓手机再到麦克豪宅(McMansion),千百万美国人继续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功能性需求,并彰显自己的价值和身份以 及自己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的地位。尽管平均真实工资在20 世纪末开始停滞不前,但很多消费者还是不停地买东西,经常“升级”小物件——酿造啤酒、等离子电视、高速互联网服务等。为了给这些东西埋单,美国人严重依 赖从万事达卡到住房净值额度的各种信用,而这些都是以前的美国人得不到的。结果到2006 年,家庭消费平均信用赤字达到了两万美元(不算按揭债务)。直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快速蔓延至整个美国经济之前,美国人还一直在消费。

美国人赚钱和花钱的地方在20 世纪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大量女性成为受薪员工。在1920 年之后的80 年里,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增加了3 倍多。其中一部分增长是井喷式的:在20 世纪上半叶,女性开始从事因大企业的崛起而被创造出来的文书和速记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300 多万女性出现在以前只有男性员工的工厂和车间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各界的女性纷纷要求为自己争取更重的社会和经济角色。到21 世纪初,大约60% 的16 岁以上美国女性从事着受薪工作,在各行各业赚取薪酬——从消防工作到经营公司,从教小孩到打扫楼道,还有自主创业。但平均来看,女性的薪酬仍然不及男性, 但差距在20 世纪后半期有所缩小,到2004 年,女性-男性薪酬比已经从1979 年的62% 升至80%。

另一个重大转变是产业工作的性质。20 世纪50 年代,几乎33%的全职工人受雇于制造业,只有13% 在服务业工作;到20 世纪末,情况正好调了个个儿:约15% 的全职工人在制造业工作,而有近30% 效力于服务业。大部分服务业员工没有工会代表,而在20世纪中叶达到高峰的工会参与度也在持续下降(到20 世纪90 年代末,只有12.5%的美国工人加入了工会)。在卫生和信息技术等扩张性部门、在呼叫中心和快餐厅,21 世纪的美国人的谋生方式较父辈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签订着截然不同的雇用合同——不管是成文合同还是不成文合同。

这些变化都是向服务型经济大转型的结果。向服务型经济大转型的特征是:贸易更自由、全球竞争更 激烈、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更大、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的联系更紧密、雇员和雇主之间出现了新安排。1960 年,进出口只占美国GDP 的不到10%;40 年后,这一比重达到了25%。与此同时,跨境金融资本流的频繁度和规模也有所增加。到21 世纪初,美国及其经济也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中。这一长期变化对美国商业及从业人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之一是外包的兴起,即将某 些商业活动转移到海外低工资国家去进行,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的衰落。更大的全球交换和更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另一个不太直接的影响是裁员,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大量美国大公司开始裁撤员工,且通常以突发性大量裁员的形式进行。对高层管理者来说,裁员是一石数鸟之计,可能的效果包括跟上新兴低成本国际竞 争者的节奏、提高高管薪酬,若是上市公司,还可以提振股价。裁员也可能是应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手段,比如电子邮件、自动取款机、电话树一人打电话联系多人的 技术,如客服电话)等,这些技术创新让千百万蓝领和白领员工丢掉了工作。

21 世纪伊始,大部分美国人发现,保住饭碗、稳定的收入以及已有的生活标准比老一辈人难了不少。许多公司的福利以及许多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期待的福利水 平也下降了不少。在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社会契约——工人在一两家公司奉献时间以换取长期就业(通常还包括某种形式的医保和退休金)的形式,到2009 年时已不复存在,千百万工人因此不得不从事第二职业来补贴自己和家庭。也有一些人用参加更多培训、开发与现有职位无关的更多技能和人脉来防止失业。新问题 因此产生——在公司会议室中、在办公室咖啡间里、在厨房餐桌周围,人们开始讨论美国工人和商业组织到底谁欠了谁。也许这是自19 世纪以来,关于商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争论最激烈的时刻。

技术,撬动时代的杠杆

1850 年之后的美国商业增长至少部分受着技术创新的推动。许多最重要的创新——铁路、电话、无线电、汽车、电视、飞机、电脑和互联网,都发生在交通和通信领域。 这些创新无不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无不为企业家和老牌公司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无不催生了新产品、新过程、新组织和新的竞争方式。技术变迁和商 业发展之间的强大动态链推着美国经济一步步走进了现时代。在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互联网正在改变商业活动的范围、规模和速度,一如铁路在第二次 工业革命中所做的那样。

从很多角度看,电报和铁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亦称运输革命和通信革命)背后的推动力。铁路的诞 生也成为美国商业史上最重大的进步之一,铁路不仅对大企业的结构和融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更快、更有活力的经济。1869 年,媒体和公众在犹他州普罗蒙特利庆典上共同欢庆“金色道钉”的落锤仪式,它象征着第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完工。火车机车运送着客流和物流,也决定和推 动着美国商业的发展。

铁路的发展离不开电报的支持。电报发明于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先驱是塞缪尔· 莫尔斯(SamuelMorse),利用电力沿着两地之间所架设的线路输送信号和信息编码。电报的快捷性和可靠性马上让它成为许多企业的不可缺少之物。铁 路从这项技术中获益尤多,因为电报让道路调度员能够以更有效、更安全的方式调度火车。1869 年,全美电报线网络超过16.8 万公里,很多线路就设在铁路沿线。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其他技术也在让人类、组织和地区以新的方式联系起来。1876 年,亚历山大· 贝尔抢得电话专利。电话利用电通过线路传递声音而不是信号。不久,即时通信的潜在好处就获取了商人的芳心,渐渐地,普通家庭也开始使用电话。到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世纪之交,电话发明者的公司——贝尔电话公司(即后来的美国贝尔电话公司)也踏上了成为巨型企业之路。1885 年,贝尔公司合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后者成为前者的全资子公司,后来,子公司变成了母公司,并采用了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称缩写——AT&T。

另一个技术的决定性时刻——无线电热起于19 世纪90 年代。在意大利发明家伽利尔摩· 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的领导下,科学家和管理者将一个可以通过无线电波频谱收发信号的系统实现了商业化。首先使用这项技术的是航运业,它们使用无线电作为船和 陆地的通信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大显身手,敌对双方都使用这一年轻的新技术联络部队、舰船、指挥中心和补给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会、军方和其 他方面出面组建了一家独立于外国所有者的美国无线电公司,这就是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在曾在马可尼公司效力的俄罗斯移民大卫· 沙诺夫(DavidSarnoff)的带领下,RCA 公司的电子部门有了长足发展。20 世纪20年代中期,沙诺夫协助建立了无线电基站网络,并开始向家庭和其他客户出售收音机,消费者接受了无线电所带来的新奇感和新可能。20 年代末,40% 的美国家庭拥有了这个可以收听天气预报、宗教布道、政治演讲、音乐和其他内容的广播机器。

尽管无线电业务大热,但沙诺夫和其他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认为技术还可以有所突破,同时传递 声音和影像信号。一个名叫费罗· 法恩斯沃斯(Philo T.Farnsworth)的电子奇才发明了电视机,但其商业化还是主要归功于RCA 公司的研发。大萧条期间,许多公司开始削减包括研发在内的各种支出,而沙诺夫坚持进行电视机的研发,在纽约市内外建立了一批转播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电视机产量猛增。在20 世纪40 年代末和50年代和平与繁荣的推动下,美国人接受了电视和其他多种产品,1959 年,80% 美国家庭拥有了电视机。人们在这个影响力极大的新技术中观赏新闻报道、肥皂剧、体育节目,当然还有广告。21 世纪伊始,几乎所有美国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机,很多家庭还不止一台,美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长达8 小时。

另一项技术突破——汽车,在决定美国商业和日常生活面貌方面的作用一点不亚于电视。1900 年,汽车在美国还只是利基市场,30 家成立不久的新公司为一小部分富豪消费者生产汽车(1899 年,全美大概只卖掉2 500 辆汽车)。30 年的时间,汽车行业就发展为美国最大的产业,1929 年汽车产量超过了450 万辆。两位令人振奋、绝顶聪明且富有干劲的企业家推动着汽车业的发展:福特公司的亨利· 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小艾尔弗雷德· 斯隆(Alfred Sloan)。1908 年,福特推出了T型车,该车型的设计简单而可靠,深受消费者喜爱。T 型车的问世是为了实现创始人建设“大众汽车时代”的梦想。福特公司再接再厉,生产出数百万辆标准化汽车——每一辆都是黑色,规模效应的强大力量使得T 型车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出售。1925 年,第1 000 万辆T 型车在福特密歇根工厂驶下流水线;美国家庭可以以290 美元的价格购买一辆福特车,比1908 年便宜67%。

在福特公司专注于将T 型车日益标准化、让其价格日益下降的同时,小艾尔弗雷德· 斯隆开始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20 世纪20 年代中期,67%以上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汽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T 型车。斯隆意识到,接下来,游戏规则要变了,其主要目标将不再是卖给消费者人生中的第一辆车;重点应该放在升级换代上,包括以旧换新以及满足消费者日益增 长的对地位、舒适度和汽车外形的要求。斯隆以与其对手福特公司同样的决心和专注力,将通用汽车从由相关公司组成的松散企业集团转型为单一的、组织紧密的企 业,从而能够快速而有效地生产一系列汽车。到20 年代末,通用汽车的产品线已经包括了雪佛兰、庞蒂亚克(Pontiac)、别克、奥尔兹莫比尔(Oldsmobile)和凯迪拉克诸多车型,能够满足不同 品位和收入的消费者的需求。美国人对这些汽车趋之若鹜,到1929 年,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升至32%,而1921年只有13%。与此同时,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从4 年前的40%下降到31%。通用汽车继续前进,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有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公司)。美国人民对汽车以及来自汽车的交通便利性和个人 自由感的热爱一直持续到21 世纪。

飞机旅行的商业化是运输业的第二场革命。在莱特兄弟1903 年的北加州基蒂霍克(Kitty Hawk)海滩飞行后的40 年中,飞机制造一直在稳步成长。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刺激了飞机的发展。比如,二战期间,美国生产了33.2 万架飞机,比战前5 年总产量还要高10 倍。二战还刺激了航天研究和开发,美国政府和波音等公司在飞机引擎还没有从工厂中下线时,便开始考虑如何改善军用飞机的速度和表现。飞机引擎的发展或许是 这方面努力的最重要的成果。战争结束时,波音、道格拉斯(即后来的麦克唐纳· 道格拉斯公司)和其他飞机制造商开始开发商用飞机,美国航空业就此诞生,航空旅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50年,美国航空公司大约实现了80 亿人英里的客运周转量,1970 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 040 亿人英里,2007 年更是达到了8350 亿人英里。

如此深刻的变化毫无疑问会改变美国人关于时间和距离的概念。21 世纪初,横穿美国的意义和一个世纪前根本不是一回事。毫无疑问,9 000 多米高空的空间仍显得狭促而拥挤,飞行服务业不见得舒适,晚点更是家常便饭。但整个旅行只需要6 小时,而不是6 天,且对大多数旅客而言,横穿美国在经济上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另一项技术突破——计算机技术注定要改写我们对速度、联系和可能性的观念。第一批数字计算机是 20 世纪40 年代出现的类似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之类的机器。和现代个人电脑相比,ENIAC 是一个臃肿的庞然大物:它需要1 800多平方米的房间来存放,需要用电缆、交换机实现程序应用,每次使用新程序都必须重新布线,需要6 名全职技术人员能来伺候它。ENIAC 的设计初衷是用来计算原子武器和天气应用,起初是政府任务(特别是军事方面)专用计算机。第一批用于商业目的的电脑——可选顺序电子计算机(SSEC)及 其后的通用型自动计算机(UNIVAC)出现于20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保险公司和人口普查局等政府机构是第一批购买这类机器的客户,它们做起计算来比上一代机器更快、更高效。20世纪50 年代初,大型机已经成为成千上万家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必备设备。IBM和雷明顿兰德(Remington Rand)等公司在这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中争夺着市场份额,到50年代末,IBM 巩固了其领先计算机制造商的地位。

就在IBM 脱颖而出、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大型机行业的主宰者的同时,研究者们在绞尽脑汁创造更小的电脑。20 世纪60 年代,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发出一系列被其称为“微电脑”的东西,每台重量大约90 千克——比大型机可轻多了,来用于专门的研究。1969年,微处理器的发明,小型计算的局面一下子被打开了。在新成立的英特尔公司,微处理器的原创者特 德· 霍夫(Ted Hoff)和其他工程师找到了怎样将一片硅芯片转变为电脑的中央处理中心,或曰大脑。这项创新打消了为个别操作设计专门电路的必要性,从而奠定了计算能力 彻底分散化的基础。

1974 年,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 紧随微处理器的诞生而问世。3 年后,苹果公司推出了兼具功能性和用户友好的个人电脑Apple II。Apple II 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开创了一个横扫发烧友、科技怪才、商业客户和家庭的市场。1981 年,IBM 也对个人电脑需求的不断增加作出回应,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并聘请一家位于西雅图的名叫微软的年轻公司为它设计操作系统。从推向市场的第一天起,IBM 电脑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个人电脑的第一个大众市场。20 世纪90 年代初,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企业的固定配置,并进入了25%的美国家庭。2008 年,每1 000 个美国人就拥有850 台个人电脑——普及率高达85%,与DVD 播放机相同。

在私人部门的工程师研发、商业化、优化、小型化电脑的同时,大学和政府机构——如美国国防部下 设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能将全球各地电脑互相连接以便使用者交换信息、图像和其他内容的系统。20 世纪90 年代初,第一代浏览器(即万维网)问世,互联网大爆发的条件成熟了。互联网也真的发生了大爆炸,不仅在美国,而是在全世界。2007 年,70% 以上的成年美国人接入了互联网,他们利用互联网足不出户走遍全球,为家庭寻找健康方案、阅读最新新闻报道、上传视频、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和服务。互联网改变 了我们关于联系、时间和距离的概念,冲破了传统的界线——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界线、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线、公共和私人之间的界线。其中一些未被探索过的处 女领域为我们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前所未知的好处。比如,在2008 年总统大选中,奥巴马使用互联网与千百万名年轻选民互动,促使他们加入到选举中来,积极行使公民权利。与此同时,互联网实力的越来越强激起了人们对隐私的 担忧。互联网也增加了各地员工的压力,他们感到得每天24 小时、每周7 天随时待命。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还导致许多工作岗位消失,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即将消失。

从现在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商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纵观150 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几个有助于我们认清过去、同时从中获得关于未来方向的提示的主题。

第一大主题是商业已成为全球变迁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论是从资源角度,比如人力、创新、动力、资 金和执行;还是谁拥有什么来应对当今紧迫挑战的角度,比如全球变暖、各国收入不公以及金融相互依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企业都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 没有哪类其他机构拥有能和企业相比的资源、广度以及现成的知识和能力去应对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在20 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充当世界领头羊的美国商业将继续担任领导之责,即使美国的地缘政治主导力有所衰落。

第二大主题是经济的需求面。消费者的实力比19 世纪末大众市场刚刚萌芽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实收入的上升、技术和其他方面的进步让消费者群体如虎添翼,在现时代继续不断地成长。数十亿规模的消费 者、选民和其他行为人,特别是千禧一代,渴望的是新鲜和独特,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实力去影响商业各方面的未来。

第三大主题是透明度的大爆发。商业领袖和他们的组织的运营环境越来越像是玻璃房子,比洛克菲勒 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建标准石油公司时更暴露、激起的反响也更大。在洛克菲勒身后100 年,全球媒体、连通性的大跃进、全球金融动荡,以及新生代要求商业按新标准运作的全球公民不但改变了企业经营的环境,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我们可以从 《纽约时报》网站上一睹这一转变是如何展开的:在上面,记者、专栏作家和读者都在参与实时的内容输入。

第四大主题是如今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希望看到无价的领导力,看到并不完全受市场需求影 响的人和组织。我们可以从针对银行高管及其薪酬的民粹主义声讨浪潮中间接地看到这一点。更显而易见的是沃伦· 巴菲特和奥普拉· 温弗瑞(Oprah Winfrey)等人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他们持续的成功部分是因为远见卓识,是因为他们的表现超越了市场挑选赢家的要求,他们证明了卓越管理的力量。

这些主题的重要性体现于谷歌、好市多和西南航空等公司身上,这些企业满足了范围极广的相关利益 者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股东。这些主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于开始形成影响力的创始企业。企业家精神向来是美国商业的基石,在今天也没有改变。看看摇滚歌星波诺 (Bono)和鲍比· 施莱弗(BobbyShriver)创立的RED 以及麦特· 弗兰纳里(MattFlannery)和杰西卡· 杰克丽(Jessica Jackley)创办的微贷款商Kiva,它们代表了美国商业的前进方向。RED 以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会的形式,综合了大企业、新客户的有限需求以及社会变革实施者的力量,其目标是刺激商业和消费者支出,以帮助非洲消灭 致命疾病。Kiva 将全世界小额贷款商(许多贷款额度甚至还不到50美元)联系起来,替他们和发展中国家最有前途的企业家牵线搭桥:2005 年成立的Kiva 不出3 年就为萨摩亚和厄瓜多尔等地的18000 多家企业提供了资金。

这些企业成功的基础是创新、活力、创业信念以及有担当的领袖。从历史角度看,这些力量——美国 商业的动力源泉,与过去150 年来决定着现代美国经济的力量别无二致。尽管波澜壮阔的美国商业史舞台已经发生了改变,但现时代的许多大规模机会、挑战和结局与我们的父辈有着惊人的相似 性。通过阅读过去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如今我们正在目睹变化的世界,正如马克· 吐温所说:“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旋律总是惊人地相似。”

来源:百度百家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