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人物访谈

天普药业CEO李翰明:药企需要颠覆式转型

《职业经理人周刊》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在医药市场面临转型的当前,天普药业凭借其4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在业内引发了关注,其主打产品也在多年来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从1993年创办,到2011年引入最大股东瑞士制药企业奈科明,天普是如何完成从民企到合资企业的转型,并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一匹“黑马”?《医学界》就此在近日专访了天普药业CEO李翰明,以下为采访实录: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EO李翰明

《医学界》:作为一家由民营转型为合资的药企,天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翰明:首先,天普药业是一个合资公司,有武田和上海药医药集团两大股东,这种特有的股权结构对我们非常有利,一方面我们的外资背景拥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国企的背景又使我们更能了解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殊性,更能把握住一些机会。

第二个竞争力是天普产品的市场定位,因为我们多年来始终专注危重疾病领域药物的研发,而危重疾病药物在目前中国的需求非常重大。举个例子,中国的 ICU(重症监护室)发展历史很短,在国际上ICU病床数占医院总病床数的11%以上,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5%,目前国家也在要求三级医院都必须建立 ICU,未来这一块的需求还会持续上升。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产品创新优势,我们拿到了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这对于制药公司来奖应该是最高奖励。我们的龙头产品凯力康(注射用尤瑞克林)是治疗中风的一类性药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创。另一个产品天普 洛安(注射用乌司他丁)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日本有同样的产品,而目前天普是全球乌司他丁产量最大的企业。

另外,天普的生产基地全部拿到了国家最新版的GMP认证,也是广州第一家拿到该认证的企业。整个药品的生产流程是我们自主设计,在全球也是属于首创。

最后一个竞争力应该来自我们的团队和团队文化,天普的团队年轻富有创造力,而且我们有过企业转型的经历,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团队具有的非常正能量的文化。

《医学界》:在当前医药营销模式面临转型的背景下,天普在发展战略上会做如何的调整?遇到过哪些挑战?

李翰明:的确现在行业里很多药企都在提营销转型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实际上,天普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进行过一次营销的转型,虽然过程很不容易,但结果是很成功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更加专业的医学来带动营销的工作的转变。

药企在未来的营销上的转型将会是颠覆式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改变,无论是外企还是国内的药企可能都未曾尝试过,在尝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内部 同事对于转型的认同,需要慢慢地转变,还有这样的转型需要公司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另外转型对于同事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因为可能以前学到的一些技 巧和经验都不一定有用了,这些对于公司的培训体系也是个挑战。

《医学界》:作为一个合资药企的掌门人,您是否认为欧美的药企管理和营销模式是最好的模式?

李翰明:不能说是最好的,现在天普的模式很大一部分已经是欧美的模式,包括很多其他的外企也在这样做。但现在我们谈的转型都应该是颠覆式的,很多欧美模式已经行不通了。 现在中国要求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面临同样的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很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轻松承受,这对于药企要求程度也不一样:中国药品占 医疗费用的比例很大,而欧美国家没那么高;欧美现在还是医药代表去医院拜访医生,而中国不希望占用医生太多时间。所以对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欧美的模式结 合中国特有的情况,才是更好的模式。

《医学界》:您如何看待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药企需如何应对这样的趋势?

李翰明:首先,从短期来看,目前国家通过招标、药品二次议价等手段,来提高药品降价的力度,以深化医改,短时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混乱和药企的营销困 难。从这点来讲,药企转型需要时间,改革速度太快的话企业无法很快面对。短期内会看到很多药企转型的阵痛,对于药企的产品是个挑战,要在研发、创新、运营 及控制成本等多方面考验企业的实力。

但长远来看,这样的改变对行业发展会起着健康促进作用。药企需要根据行业的变化趋势发展业务,避开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实力的药企还会留在市场,甚至发展地更好。药企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理解、适应国家政策的方向,了解国家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

《医学界》: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中,您认为什么类型的药企会更适合生存?

李翰明:我们回到经营药企的基本理念来说吧。药企本身应该具有特别的使命,如果离开使命,企业很难存活。药企需要考虑患者需要什么,是否真正能为专家、医生治疗的解决方案, 配合医疗服务人员解决问题,不能配合的企业,即使没有医改压力也活不下去。

以前那种用乱七八糟的营销手段也可以抓到市场的做法,现在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那样的企业终究会走向没落。国家希望药企能够配合政策解决问题,而非起反作用。看清中国医生需要什么,国家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再配合企业的使命,这样的药企才适合生存。

《医学界》:天普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位居前列,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市场的格局?

李翰明:虽然国家早已宣称对生物药品的重视,但相关政策还没落实下来。政策层面对于生物制药的扶持及鼓励不充分,举个例子,我们的主打产品凯力康是一类 药品,如果国家扶持生物制药的话,应该将它列入医保目录里面,但实际上却没有。但是从研发层面来看,是有力度下来的,只是从市场层面上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了。

《医学界》:对于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有何看法?全球市场对中国有何影响?

李翰明:当前全球市场增长速度表现缓慢,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个人主要看好的还是美国市场,日本只有零点几的增长率。以前东欧等新兴市场比较好,现在也不行了。而中国市场的表现相对较为突出,从IMS统计来看,中国在全球制药市场增长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

虽然中国的市场增长近年也慢了下来,但相对其他新兴市场还是比较快的,差不多是第一第二位。从宏观数据来看,所有的国际药企都很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市场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更为突出,当然挑战也很大,需要企业非常了解变化很快的中国市场特有的情况。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