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经理人看中国

探月有啥意义

《职业经理人周刊》

当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双手捂脸时,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比他更早一步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前天深夜23时4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显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五星红旗实现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能力的国家。此时,在央视的直播镜头中,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专程前往现场熬夜观看的习近平和李克强站起身来,满面笑容地与参研参试人员一同鼓掌、握手祝贺——这一幕被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凤凰网昨日同步置于首页头条位置整整一昼夜。

根据新华社电稿的定义,“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2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入轨。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面成功软着陆,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继周日将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成功后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置于头版后,昨天中国各地日报再度做出集体选择,将月球车作为唯一主角,满眼皆是《嫦娥玉兔互拍成功》、《五星红旗首次闪耀月球》的头版头条。广州日报高喊“我在月球上拍到了你,五星红旗!”,华西都市报自豪宣告“月球烙下中国红”,华商报遥望星空“看,月亮上有五星红旗”,大河报和天府早报心有灵犀,都借用了凤凰传奇的流行歌词:“我在仰望,月亮之上,‘嫦娥’和‘玉兔’互相照相……”

连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也压抑不住兴奋,用大红标题刻下了“中国印,中国红,中国范”。

当然,人民日报得有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用头版头条循规蹈矩地刊发新华社电稿《习近平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两器互拍成像》,并辅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以及《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嫦娥三号成功探月》。

而在这些例行言论之外,最高喉舌还另有一段自问自答,即《“嫦娥探月有什么用?”》:“‘登月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几乎所有电视、网络直播的现场互动中,问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老问题。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好奇,还是体现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人们都有资格有此一问。毕竟,对于社保、医保标准都还不高的普通中国人来讲,探月工程的投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篇在昨天获得多家门户及市场化媒体微博账号着重展示的人民时评,是要借嫦娥三号成功探月的喜庆时机向那些不肯鼓掌的中国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能源资源,开发超高真空、弱重力、无磁场的特殊环境,建设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互联网据说就是阿波罗登月的副产品……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管理学考题:在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类事情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一类?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要而紧急的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是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字一听上去就像是为最高党报度身打造:“记得上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初,中国要不要承担人类基因测序1%的任务,我们有过不小的犹豫。即使这一任务完成之后,也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在当时条件下,大多数人觉得基因测序属于投入巨大却难有产出的公益基础研究,中国人干这活儿是当冤大头……事实是,随着基因研究向前推进,全测序成为基因工程必不可少的大数据基础,谁能形成规模处理和分析能力,谁就可能占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而在实际应用层面,对唐氏综合征、宫颈癌、儿童耳聋等常见遗传疾病的防治,基因测序更是堪称简捷价廉、标本兼治。如果当年我们屈从于‘有什么用’的逼问,放弃打持久战的努力,今天在这一战略新兴领域,中国人又会落后至少10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但它绝不是面对机遇无所作为的借口。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这才是战略家的气魄和智慧。”

人民日报举了人类基因组的例子,举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例子,还外加一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的《月球竞逐:从幻想到实践》,实可谓谆谆教诲。比起这份苦口婆心,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多少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对“目光短浅”者的喝斥,经由南方都市报刊发、门户网站热推,已为天下知:“南都:有网友认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目前仍缺乏实际意义。欧阳自远:这是一种眼光短浅的看法。中国开展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对于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对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提升作用,对新型高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成长,对新兴学科的诞生与发展,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并发挥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美国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在科技、军事、经济、政治和人才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实例。”

欧阳自远有理由恼怒,几乎每次中国航天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时,总会有对其奋斗价值的否定声。正是根据他这句“目光短浅”,钱江晚报昨天便汇聚了微博上的附议声:“@小屁虫爱小卷子:科技和民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都是要发展的。而且,太空技术会有很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什么人民享受不到的科技。@肥版蕉:500年前明朝的士大夫认为航海没有意义,所以上书皇帝停止航海并烧毁郑和留下的航海图。从此中国远离海洋而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30度炒米线:假如是美国搞的,那些喷子还会喷吗,估计全谄媚去了吧?@老张大法师:没有科技就会被人欺,中国产品利润低,就是因为科技含量低,所以我们在辛辛苦苦做加工;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我们才忍气吞声。@风中的预言:建议质疑的人能读读NASA在1970年给赞比亚修女的回信《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昨天下午,中新社又带来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的反击:“一种观点认为探月工程是‘烧钱的花架子’。吴志坚回应称,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具备了开展航天活动基本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选择。”

并且,这位发言人还明确否认了此前新民周刊曾经报道的“中国或将取消载人登月计划,嫦娥五号停止研发”之说:“目前嫦娥五号任务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探测器研制并择机发射,此外,探月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包括嫦娥五号和六号2次任务。”

确实需要轮番反击质疑声,因为,这一回的特殊之处在于,出来泼冷水的居然包括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青年网。

14日深夜22时,当@人民网正激动地“为嫦三骄傲!为中国自豪!”时,这个自称“青年意见领袖最愿意互动的网络平台”通过微博账号发问:“当中国还有几千万的城乡特困人口的时候,当贫困地区的许多孩子连午餐都没得吃的时候,花费这么多的钱搞嫦娥落月,有什么意义?”

比这种诘问更加难听的话,在微博微信上当然比比皆是,但是,出自团中央下属媒体之口,还是语惊四座。@平民王小石当即截屏为证,要求“道歉”:中国青年网还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最后一次“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在其‘青少年爱国主义’栏目……质疑嫦娥三号登月无意义,却把美国登月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这太赤裸裸了!”

联想起@贺卫方前一天因为广州恒大在参加世俱杯比赛时队服绣上中国国旗而出言“请勿绑架国家”,@吴法天更是劝告同道中人不必耿耿于怀:“我们为嫦娥三号登月成功欢欣鼓舞,这份荣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和中国航天人的追求,让那些说风凉话的公知难过去吧。我们也为恒大在世俱杯首战告捷而击掌祝贺,这场胜利承载着中国足球多少年的期许,让那些看到五星红旗就觉得碍眼的公知讥笑去吧。不干实事只会咒怨的人永远不会理解脚踏实地者的努力。”

以《中国完美登月令世界赞叹》为封面报道,环球时报昨天亦刊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之论《嫦娥登月,中国的特殊大国使命》,宣告“嫦娥三号当下的成绩单可谓是‘全优’”:“国内外舆论对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赞叹,与此前外界对‘中国只会山寨,缺乏创新’的舆论印象形成了鲜明反差。然而嫦娥三号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中国多项学科综合进步、集成的结果。近几年来,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几乎一个接着一个。从天宫一号、嫦娥三号顺利升空、登月,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7000米以及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中国似乎进入科技成果‘喷涌期’。但大科学项目的成果,却并没能充盈一些国人的信心。每每提及中国科技,一些人会觉得中国还在跟随复制西方国家的成果。还有人认为,与其花钱‘上天入地’,不如让农村孩子念书,或者把钱花在看得见的民生领域。然而,民生的投入和科技进步是并行不悖的。要求重大科学项目像生产衣服鞋袜一样,有立竿见影效果,这种要求缺乏长远性……发展高科技是一种特殊的“大国使命”。人类科技的进步过程中,小国或许可以搭顺风车,但中国这样的大国很难有顺风车可搭,因为搭顺风车往往意味着你在大国竞争中甘愿当后位。”

意犹未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还要在微博中连声说道“就是特别特别高兴,很开心的高兴”:“共军还行呵,看来还真有可能202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这可不是一次超级公款旅游,这将是中国复兴迈出的一大步……今夜看一轮明月,挺亲切,感觉它与我有了更直接关系,因为它上面停了一辆中国的车。再过几年,那上面没准还会有几个中国人呵。我这个人挺俗,月球上停一辆中国车,会比停一辆别国的,更让我开心”;“中国走得最快的大概不是航天,恰恰是民生。今天的中国不是老百姓勒着裤带壮国家的航天门面,月兔是中国全面发展自然瓜熟蒂落的果实……玉兔行走月球,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几乎是中国从衰败屈辱走向复兴的近现代艰难历程。中国显然还需要继续追赶,风雨兼程。但它真的很有希望了。今天的中国人不必再担心战乱、大饥荒、我们可以致力于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的政治文明精雕细琢。给这样的中国鼓掌不过分。”

尽管细心的@haitaode当即跟帖讽刺——“胡总要是用中国品牌手机,而不是用iPhone发这条微博,就更好了”,但是从整体来看,社交媒体上对中国航天工程的冷嘲热讽确实已不再那么受欢迎。用@Jonathan测试版的吐槽来说就是:“‘把地上的问题先解决好再说’,‘有这些钱不如帮助穷人’,公知们每次在中国航天取得进步的时候搬出这些老腔老调。我想说公知减少乱搞男女关系,把省下套子的钱,拿去资助希望工程可好?文科动物公知永远像青蛙一样,以为天空就如井口一般大。”

只不过,就算是老腔老调,总也有人想要重弹。昨天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虽然没点出中国青年网的名字,但社论《以探月之功解民生之忧》就是为其“一时失言”辩护:“我们必须深切地理解公众这些质疑的原因,也必须让他们看到航天活动正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政府没有忽略那些需要关注的领域和群体……比如一些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为公众创造更多便利,借助市场的力量,它既可以避免公众对于投入太多的担忧,也尽可能拓展航天项目的资金来源……在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能掩饰政府在环境治理、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不足。政府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固然重要,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民生、环保等投入,更不能用一个领域的成就掩盖另一个领域的不足。在我们自豪于航天技术在全球名列前茅之时,政府也需要借鉴航天领域的成功经验,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民生、环保等建设,让公众分享更多进步和创新的成果。”

中国青年报今晨更在头版由曹林据此奉劝《对“探月有啥意义”的质疑不必上火》:“不必为‘登月与贫民有啥关系’这样的问题而恼火,认为这种无知的问题破坏了欢庆的氛围,是对‘国家探月工程’的无礼挑战,甚至上纲上线到‘不爱国’的层面大加鞭挞,淡然视之即可……回答这样的追问倒是一次普及探月知识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这个问题的人,也许并非想获得什么回答,或者说,并非提出了一个真问题,而是想表达贫富差距下的一种愤懑情绪……这种表达可能不讲道理,只是简单的情绪发泄,但这样的情绪倒是在提醒我们关注现实,不要沉浸于大国的幻觉中,中国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mojing.huo@ftchinese.com)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