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经理人看中国

中国并非第一贸易大国

《职业经理人周刊》

原标题:中国并非第一贸易大国?新算法颠覆全球贸易格局

根据OECD和WTO开发的全球贸易新算法,美国仍将是全球头号贸易国,中国对美顺差幅度将被大幅下调,对日顺差甚至将被修正为逆差。

众所周知,苹果手机在中国加工、组装,再到国外市场上出售,它的187.51美元出厂价(2010年)全部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值,但这187.51美元当中其实真正属于中国的增加值只有几美元,绝大部分则归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有。

从苹果手机的利益分成、增加值梳理上,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量大利薄的现状是由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决定的。

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高达3.8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82万亿美元。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头号货物贸易国,其历史意义被媒体广泛关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这一根据传统算法得出的结论,并未反映出中国在加工贸易中对产品提供的增加值非常有限的现实。事实上,这种以国境线为统计基础的算法,在全球贸易之初,即以最终品贸易为主的时代,较能反映真实的国际贸易状况,但在全球化不断加深、跨国投资、产业转移带来的中间品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现实情况下,往往导致重复计算,不仅扭曲了中间品贸易的本质,更夸大了全球贸易失衡的严重性。

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去年共同开发出了“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这一算法与传统算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统计口径上。

比较而言,传统算法以各国海关统计的出入境数据作为统计基础,任何一项出口货物每出入一次边境,就会作为进口或出口进行一次计算;而新算法计算的是商业流动在垂直贸易链条中每一步骤的净额,仅计算一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中的真实增加值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一项出口货物的增加值包括货物总价值减去直接或间接投入物。

比如一个涉及韩国、中国、美国三方的电子产品贸易,该产品涉及的国际贸易流程为:中国从韩国进口100美元的核心部件,进一步加工组装至该产品最终形态价值120美元,然后将此120美元产品出口到美国。如果按照传统算法,这次国际贸易形成中国对韩国100美元逆差,中国对美国120美元顺差。中国总体贸易顺差增加20美元,总贸易规模增加220美元。

但按照考虑增加值的新算法,这次国际贸易形成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100美元,中国对美国顺差仅为20美元。

比较两套算法可以发现,新算法下中国对美顺差大幅下降,贸易规模也出现下降。事实上,根据传统算法,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49万亿美元,美国为3.54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70%;而根据增加值统计算法,中国增加值贸易总额为1.61万亿美元,美国为2.69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59.8%。根据比例推算,美国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仍将高于中国,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且根据新算法,不仅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幅度被大幅下调,对日本等贸易强国的顺差甚至被修正为逆差。在这一“乾坤颠倒”的图景中,全球失衡将被重新定义,或将有利于把握更真实的全球贸易格局,有利于中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全球贸易地位,有利于各国更好地把握汇率方向。

重新定义全球失衡中国对发达国家顺差被大幅高估

——OECD-WTO全球主要国家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描绘新图景

全球贸易失衡一直被定义为最主要的全球失衡,加之对汇率问题、就业问题,乃至2008年金融危机责任论的延伸,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实际上是近年国家间经济外交的主要角力场。

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衡量标准,是各国以国境线为统计基础的贸易顺差、逆差统计。但实际上,在跨国投资、产业转移等背景下,中间品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区别于过去的最终品贸易,以国境线为统计标准的贸易顺差、逆差体系,扭曲了中间品贸易的本质。

2012年,OECD-WTO共同开发出的“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算法研究发现,传统的以国境线统计方法大幅高估了全球贸易的总规模,以及全球贸易的失衡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更符合事实的“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计算方法,中国对美国等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顺差幅度被大幅下调,中国对日本、德国等的顺差甚至被修正为逆差。OECD-WTO共同开发的“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更符合真实的全球贸易图景,在这一图景中,全球失衡被重新定义。这一真实图景有利于认识更真实的全球贸易格局,有利于中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全球贸易地位,有利于各国更好地把握汇率方向,有利于全球经济外交寻找到真基础。

完全不同的两种算法

传统基于国境线的贸易统计体系,与该“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区别主要在于统计口径。

从统计口径而言,传统算法以各国海关统计的出入境数据作为统计基础,记录的是一个产品跨越各边境过程中的整个价值。简单来讲,任何一项出口货物每出入一次边境就会作为进口或出口进行一次计算。

而贸易增加值算法则不同,增加值贸易计算商业流动在垂直贸易链条中每一步骤的净额。该算法仅计算一国参与全球产业链中的真实增加值部分,OECD-WTO赋予其的概念名称为“一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只有这部分才被作为本国真实的出口增加值。在这种情况下,一项出口货物的增加值包括货物总价值减去直接或间接投入物,还包含了用于货物生产的所有国内中间货物和服务。

从方法角度讲,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部门增加值并无差别。部门增加值等于产业产出的最终价值,减去其从其他产业购买或进口用于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任何出口的国内成分将包括从出口工业部门中增加的直接价值和生产过程中间接体现的其他国内部门的价值。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包括在进口中的投入物的国内成分。

我们构造一个涉及韩国、中国、美国三方的电子产品贸易统计。该产品的国际贸易流程如下:

1.中国从韩国进口100美元的核心部件;2.中国进一步加工组装至该产品最终形态价值120美元;3.中国将此120美元产品出口到美国。

按传统国境线统计体系:

中国从韩国进口100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120美元。这次国际贸易,形成中国对韩国100美元贸易逆差,中国对美国120美元贸易顺差。中国总体贸易顺差增加20美元,总贸易规模增加220美元。

按增加值统计体系:

韩国对美国出口100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20美元。这次国际贸易,形成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100美元,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0美元。中国总体贸易顺差增加20美元,按增加值计量的总贸易规模增加20美元。

比较以上两个不同的统计体系,我们发现:

1.中国总贸易顺差规模20美元没有变;2.中国对美国顺差从120美元,缩减至20美元;3.韩国从对中国100美元顺差,变为对美国100美元顺差;4.全球贸易规模从220美元,缩减至120美元。

在全球贸易之初,国际贸易以最终品贸易居多,以海关统计的出入境为基础的传统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国际贸易状况。但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尤其是以跨国投资、加工贸易的加深,全球供应链不断被打碎拉长的情况下,许多生产步骤在各个国家进行,中间产品在供应链各国间流动,这种以国境线为基础的统计方法的局限性凸显,因为中间品每次跨国流动、每次交易都会完全按照价格和总价值记录起来,这就会导致重复计算,并且难以准确计量各国参与全球贸易的真实图景。

尤其是对处于价值链下游的国家而言,这种重复计算尤其明显。以中国为例,尽管在整个苹果手机的生产中,中国只负责最后的整机组装,该环节的增加值在整个苹果出厂价值中占比不到10%,但按传统方法计算,在中国的出口当中涵盖了该产品生产线上的所有上游国家的增加值。

而增加值统计方法则不同,该方法在每个国家只统计由该国提供的增加值。譬如统计中国对苹果的增加值,就会将上游产业链上的国家提供的增加值减去,这一统计明显要比国境线统计更接近现实。

此外,传统的海关统计一般是出口额统计离岸价,进口额统计到岸价,这会导致全球进口总额与全球出口总额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非贸易差额(运费和保险费),而新的增加值统计方法统一使用离岸价,从而避免了因为非贸易因素产生的各国贸易差额。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贸易增加值法是更加适应全球产业链细碎化现实的统计方法,也更能真实反映现实的国际贸易现状,因此也将作为本报告的主要测量维度。

全球真实增加值贸易规模为传统统计方法的60%

从全球贸易规模而言,按传统统计,2008年全球出口总额超过20万亿美元,进口规模也超过了20.3万亿美元。而根据增加值算法,全球进口和出口总额均为12.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仅为24.2万亿美元,是传统统计进出口总额40.31万亿美元的60.3%。2005年增加值统计的贸易总额16.1万亿美元,也仅是传统统计26.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61.6%。

同样按传统基于国境线的统计算法,2009年全球出口额16.03万亿美元,进口额18.71万亿美元,总额34.74万亿美元。但按增加值统计,全球出口额为10.06万亿美元,进口额10.05万亿美元,总额仅为20.11万亿美元。增加值算法得到的全球进出口规模是传统算法所得数值的57.9%。

综合新统计方法数据的2005年、2008年、2009年三年的数据,贸易增加值算法得到的进出口总额仅约为传统算法的六成左右,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以离岸价统计代表全球贸易总规模,可以得见,增加值统计的全球出口额(即对应的全球进口额)10.06万亿美元只是国境线传统统计方法16.03万亿美元的62.7%。

这意味着传统算法对全球贸易的高估。正如前文所理解的“韩国—中国—美国”的最终价值120美元的产品贸易,增加值贸易统计为120美元,但国境线统计则为220美元。

中国离世界第一还有距离

在传统国境线统计框架之下,2012年中国贸易总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但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给了笔者另一番景象,实际上中国增加值贸易总额和美国仍然还有很大的距离。

2009年,中国传统统计方法的出口、进口总额为1.33万亿美元和1.16万亿美元,总额为2.49万亿美元;美国传统统计的出口、进口总额为1.56万亿美元和1.98万亿美元,总额为3.54万亿美元;中国贸易总额为美国的70%。但是在增加值统计算法,中国增加值贸易总额为1.61万亿美元,美国增加值贸易总额为2.69万亿美元;中国贸易总额为美国的59.8%。中国真实贸易额要更低。

以2008年来看,按传统算法,中国是美国贸易总额的65%,但增加值算法中国只是美国总额的52%。2005年,中国传统算法是美国贸易总额的47.6%,但增加值算法中国贸易规模是美国的36.4%。

从2005年到2008年到2009年,传统统计的中国贸易规模占美国的比率一直攀升,从47.6%到65%到70%,增加值统计的占比从36.4%到52%到59.8%。这反映了中国贸易的持续攀升,但和美国仍然有一段距离。

按传统算法,2012年中国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美国为3.82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总额是美国的1.01倍,被认为具有历史性意义,但如果按照增加值增速慢于传统算法增速的惯例,美国仍然将占据第一位的位置。

虽然没有超过美国,但中国与德国的数据则实现超越。按照传统算法,中国在2008年低于德国,但2009年超过德国。按增加值贸易统计,2008年中国低于德国,但2009年已经超过德国。

中国对美欧日顺差被大幅高估

传统的基于国境线的统计方法,和增加值统计方法,两种算法的差异还不仅体现在全球贸易规模以及各国贸易总量的变化方面,两种算法的不同还导致一国对外贸易盈余状况的巨大差异。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按传统国境线方式统计得到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4246亿美元;但根据该OECD-WTO“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美国贸易逆差规模为3863亿美元。也就是说,传统统计方法将美国的贸易逆差规模扩大了10%。

除美国之外,中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国家的贸易格局也因为算法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日本顺差大幅增加117.5亿美元,是原有顺差规模的2.5倍。

此外,根据OECD提供的传统计算方法所得的美国对中国逆差为1764亿美元,而用增加值统计新方法计算,该逆差则为1312亿美元,减少了25%。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顺逆关系则完全因为新的算法出现了逆转。

按WTO国境线统计法,中日两国顺差的顺差方是中国,中国的顺差规模是128.6亿美元(作者注:日本财务省统计中国对日本顺差约110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日本逆差328.3亿美元,各统计口径差异很大,本文采用WTO传统统计数据)。而根据增加值新算法,中日两国贸易的顺差方转变为日本,日本的顺差额为20.7亿美元。也就是说,原有传统的统计方法给中国的顺差规模多算了149亿美元.。

另外,根据英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英国对中国逆差为264亿美元,但根据新算法,这个逆差额度为150亿美元。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中国对欧盟27国顺差之中;根据传统算法,中国对欧盟27国顺差规模为1582亿美元,而增加值算法的顺差仅为302.5亿美元,中国顺差规模被高估了5倍多,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情况。

综合上述统计,根据OECD-WTO的数据统计,中国对几乎所有工业国家(中国是顺差方的贸易伙伴),中国的顺差规模都被大幅高估。

中国贸易新格局

但在中国对主要工业国贸易顺差被大幅高估的同时,中国2009年总体增加值贸易顺差却为2755.4亿美元(传统统计WTO口径为1662.9亿美元)。这里面存在因为离岸和到岸统计口径的巨大出入。根据本报告的梳理,中国贸易格局的改变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国按传统算法为赤字方,但按增加值算法为顺差方的国家;第二类为中国始终为赤字方,但赤字被低估的国家;第三类为中国始终为顺差方,但顺差规模被低估的贸易伙伴国家。

第一类国家中,在OECD统计的42个国家中以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传统算法中,中国对印赤字规模为172亿美元(中国的统计是160亿美元),但按增加值算法中国为顺差方,顺差为546亿美元;类似的是俄罗斯,根据传统算法,中国对俄罗斯贸易的逆差为93.5亿美元,但根据新算法,中国对俄罗斯顺差为280亿美元。

第二类以韩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按传统算法,2009年中国对韩国赤字额为568亿美元,而增加值法得出的赤字额为104亿美元,中国的赤字被大幅高估;按传统算法,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逆差为153亿美元,而按增加值算法,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逆差为91.3亿美元。

第三类国家主要是大宗贸易出口国,比如沙特阿拉伯,但在OECD的增加值算法并未对非OECD和非金砖国家进行统计,所以尚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重新定义全球失衡:并没有那么严重

上述两种新现象只是新算法揭示的部分景象,但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的反思。我们已经得出了两个很清晰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全球贸易有一定的失衡,但并没有原有统计显示的那般严重。

通过上述数据的梳理我们认为,贸易失衡真实存在,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等的确存在着对外贸易整体大量顺差,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则真实存在着严重逆差,两种方法在这个问题上的结论相同。但是传统统计意义上的失衡规模存在很大程度的夸张。

一般来讲,全球贸易失衡主要分为发达国家之间失衡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失衡;而发达国家失衡又典型地表现在德美贸易失衡,发展中国家失衡典型表现在中美贸易失衡。

但根据两种算法比较来看,美德贸易失衡被夸大的嫌疑非常明显:按传统算法,2009年德国对美国顺差为312.6亿美元,但按照增加值统计,德国对美贸易顺差仅为123亿美元,真实的顺差规模被高估了2.54倍。

而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失衡中,中国一直是众矢之的。美国甚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以谋取在全球贸易中的有利地位。但只要比较一下中国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盈余数字,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里面的误解,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规模按照新方法计算只有原统计顺差规模的58%,而对日本则直接由顺差改为逆差。

从以上德美、中美两个代表性经济体贸易数据的修正,可以得见原有统计方法计算的弊病,以及对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的扩大和扭曲。

重新定义全球失衡:中国角色被夸大

我们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逆差也并非原有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中国对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欧盟27国总体的顺差被广泛高估。

关于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顺差高估的事实,本报告将使用“各国出口产品中外国附加值所占比”的测量维度来进行论证。

按上述维度测算,中国2009年根据附加值法计算的出口额9460亿美元中有3975亿美元属于外国的附加值,占到总出口额中的42%,也就是说,中国出口额中有近半数是外国的附加值。同样的方法计算,德国外国附加值在出口总额中占比为35%,韩国占30%,日本为17%,美国为13%。该占比基本上反映了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越是处于下游,外国附加值在本国出口额中占比越高。

以一个熟知的苹果手机的案例来讲,苹果手机在中国加工、组装,再到国外市场上出售,按照传统方法,它的187.51美元出厂价(2010年)全部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值,但这187.51美元当中其实真正属于中国的增加值只有几美元,绝大部分则归日本、韩国、德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有。

从苹果手机的利益分成、增加值梳理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量大利薄的现状是由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决定的,而OECD-WTO的增加值统计方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OECD-WTO数据的单个国家评论中,OECD-WTO表示,中国作为最终组装者,太过于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高附加值中间品和服务,因此导致自己在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当中顺差结构被扩大。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出口中有60%是加工贸易,主要是对零部件进行组装加工,然后出口至国外,这部分出口产品需要大量的中间品为基础,也即需要经过多层价值增加之后,产品才会进入中国进行最后一道程序——组装,之后出口至其他国家。在加工贸易中,中国对整个产品实际上提供的新的增加值非常有限,但因为是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下游,出口时将整个产品的出厂价计入中国的出口总值中。这就证明了一个很尴尬的事实:中国出口额很大,但实际的增加值不多,按照OECD-WTO的推算,实际增加值不足原有出口总额的六成。

来源:第一财经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