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行业动态

中国互联网产品力量崛起

《职业经理人周刊》
     在这个时代,唯有创新的力量和产品的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获得持续成长能力的最大支撑。

  夏勇峰│文

  2012年1月7日,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看到了许多互联网新产品——仅是数量上,这些产品就给他带来了冲击。

  于是,他略微侧了侧身,小声对旁边的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说:“投票之前这里面好多产品我都是第一次听说,有些都已经作为创新产品得奖了,我却完全没用过。”

  程炳皓腼腆地笑了笑:“我也是。”他心里又加上一句:或许只有每天拿半天时间出来研究新产品,才能达到全都用过的程度吧。于是,开心网今年加大早期投资和产品研究团队的决心几乎当场就做出了。

  本届由极客公园、《商业价值》杂志以及MINI中国和腾讯联合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有超过500个诞生于2011年或者在2011年有重大新版本更新的产品参与了报名。经过13万多张公众选票、256位专业评委和20位专家评委的选择,诞生了11个奖项。

  在所选出的11个获奖产品中,半数是2011年的新产品;而年度创新产品的桂冠也由2011年1月才在苹果App Store上架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Talkbox获得。与之对比,上一届能足以登上这一位置的,唯有同时获得了好几个单项产品奖的新浪微博。

  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新产品的天下。在这个以“创新”而非用户量、营收规模、以及盈利等指标为评选标准的盛会上,没有了Google翻译、搜狗输入法等去年的风云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唐茶、陌陌、知乎等新秀。

  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同?

  对此,或许18岁的独立开发者、猛犸浏览器作者季逸超的个人经历可以从侧面做个说明。他曾经在微博里这么咆哮:“脑子里有11个产品想做,每个都是新鲜玩意,而且超酷超好玩,可是没有时间写怎么办?!忍不住啦,开始写第一个!”

  然后,他仅仅用一天时间就开发完成了名为“Rasgueado”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一款概念输入法,在创新大会上午的产品宣讲环节,它引发了轰动。王兴和程炳皓自然不可能知道它,因为它在大会前6天,才从季逸超脑子里“爆”出来。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硅谷,那些仅仅用几天时间就能做出新型电脑主板的天才们。

  与当时相同的是,我们似乎正在迎来又一个密集创新的时代;可与当时不同的是,与主板、焊接工具、充作办公场地的车库和汇编语言相比,今天的创新者们所需要的工具更加简单,电脑加上互联网就够了。而这两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以及智能终端在PC肩膀上的进一步大爆发,给了我们一个更加适于创新力量和产品力量崛起的“湿润环境”。

  更简单的编程语言,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代码,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搞定的商业环节,App Store等全自动的“应用商店”,以及每天都在搜寻新玩意的用户……创新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简单。

  难怪程炳皓会感叹:“移动互联网上你可以两三个月就换一批产品来用,而且还有无数的新产品等你挑选。”

  创新成本的大幅降低,催生出了许多新产品,虽然它们将面临更高的失败率、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困难的用户关注度,可无论如何,一个产品力量崛起的时代正在不可避免地到来。

  对小团队而言,它们在精力和金钱成本降低的同时,能够更专注在产品本身,专注在用户的具体需求上,并有可能在每一个大公司留下的缝隙处撕开第一步缺口,走出真正站稳脚跟的一步;而对大公司而言,当互联网日渐碾平它们与用户的第一触点,产品在群体智慧之下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迭代时,它们更需要系统性创新,从管理和权力机制上做出改变,并与创新者站在一起,由此汲取前进的力量。

  而在这个时代,唯有产品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所能够成长的最大支撑。

  因此,当产品力量崛起时,或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之前那些成功的产品,它们的产品经理所积累的财富。无论是豆瓣CEO杨勃眼中的用户价值、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从用户需求中发现创新的方法论,还是程炳皓对开心网口碑传播的心得、王兴的产品价值观,此时尤为值得借鉴。

  并不虚无的用户体验和社区运营

  每个公司的节奏和阶段目标不一样,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事,能一直将用户价值放在首位。

  豆瓣网创始人兼CEO 杨勃│口述 夏勇峰│整理

  有人说豆瓣是一家“慢公司”,其实我们并没有故意要慢。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

  豆瓣的模式没有可参考样本,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创新产品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包括体会新模式的时间成本,要多花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模式稳定下来,之后再进入一个健康成长的阶段。这段时间你自己在折腾,在试错、观察,可外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好像很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在看很多新模式,可成长决定于用户本身的规模,也决定于团队的能力以及经验。

  用户价值大于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毋庸置疑当然是重要的——多数人眼中的用户体验,更多是功能设计层面上,可豆瓣不止于此,在用户体验上非常注意,甚至定义为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后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用户体验确实可以一直很好,一个用户他今天很爽、明天也不错,有可能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也没改变,可忽然有一天他就不来了。

  很多产品确实如此,用户说挺好,可也会玩腻,或者会有更新更酷的产品去满足他。豆瓣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类似情况,可这个问题和我们最早做豆瓣的初衷有关。我们意识到用户体验其实有个更深层次的部分,并把它定义为用户价值。

  所谓用户价值,就是你长期来看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价值,说穿了也就是你是不是有用。这将决定用户在两三年后还用不用你的产品。因此我们最早定义豆瓣的时候,它首先应该是有用的,其次才是用户体验。

  对豆瓣而言,发展过程和用户需求是一致的。每个新功能都有最佳用户体验的方式去优化它,而它又和用户价值黏合得很好。

  回过头看豆瓣的几个节点,有的是算法,有的是社会服务、社区,我们一直不断扩大可以提供的范围和深度,公司一直往前走。我们不会受到每年新的产品形态的冲击和影响,因为从长远看,我们保证价值一直是在扩大而非缩小。

  10万用户定律

  我一直非常一厢情愿地、自作多情地将用户所有的称赞和责骂都认为是对我们的关爱。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确实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

  用户的意见永远是要听的,但你听并不等于马上要变成行动。因为用户不是产品经理,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能非常有逻辑地将他们的需求表达出来,直接照做会产生很多问题。

  比如说豆瓣的广播,它为每个用户罗列出好友的行动更新,有很多用户反映,要求增加一个只看“推荐”的功能。为什么?原来是因为用户的广播里有大量的图书、电影、音乐收藏的更新,让他的屏幕被刷得很厉害,而这些又不是他关心的信息。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新功能,而是把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发现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看推荐,而是怎样减少图书、电影的刷屏。

  因此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感受,要发现背后是什么,用户有时候骂你有他的道理。

  有一点很有意思,在产品非常小的时候,用户不多,这时候获得用户反馈非常直接。可是当用户越来越多,达到100万、1000万的时候,这样的过程就会有很大问题。

  我把它总结为“10万用户定律”:当用户数超过10万,产品直接获得用户意见的渠道就失效了。在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上,如果有1%的用户对你不满,其中又有1/10的用户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天天有100个用户在骂你。那种感觉就是铺天盖地的骂声,而你没有办法分辨到底是100个人还是1万个人在骂,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但你已经无法去衡量。所以直接反馈之外需要采用别的方式,比如用数字说话,量化分析。这时候就要求你不能被动地坐在那儿听,你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方式去得到真实的反馈。

  一两天留住用户容易,你靠什么三年五年留住他们呢?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在短期用户体验上有取舍。用户不会想得很远,如果你满足了他们的短期需求却给长期使用带来损害,当错误酿成,用户都走了,你不可能再去找当初给你提意见的用户算账。

  豆瓣“不运营”

  社区或社交,这个概念现在有点被用烂了,它其实含义非常广。不算阿尔法城,豆瓣内部将小组、小站、线上活动看做我们的社区,而它的运营原则也非常简单:我们不运营。

  我们一直在招社区运营经理,很多人感兴趣,我们就来谈,可谈了半天后发现,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找的人需要来做什么,因为到现在为止,豆瓣社区里通常意义上应该运营来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用产品手段来表达的。

  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些问题、做一些引导或推动一些事情,都会通过把某个按钮从上面移到下面这样的方式实现,社区首页都是算法自动算出来的。我们从来不在社区里做话题或炒作的事情,到现在为止,整个社区没有一个编辑。

  社区本身的产品形态通常比较简单,豆瓣本身一步步做起社区,产品本身和其他社区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重点并不在产品形态上。

  早些时候,我们追求内容和质量,不想内容太水,我们怎么做呢?很多公司会做运营,让编辑将好的内容提出来,可是豆瓣却没有走这条路。我们在刚开始设计时,小组的核心是一个可以发帖、回帖的小论坛,可是将回帖的按钮放在了所有内容的最后,而不是在主帖后面——当用户回复时,就需要先看完所有回帖再去回复,而不是立马回复主帖。

  这显然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不方便,从用户体验上来讲可以说并不是最佳选择,但长远来说,它能够保证这个社区的内容质量,并因此保证用户价值,所以其实它是成立的。这是一个取舍问题,也是豆瓣从产品出发的社区运营思路。

  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社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很复杂,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类型的用户与五花八门的诉求。以前我们做过一个调查,“豆瓣所有功能里你最喜欢哪些?”在最后结果里,前10名竟然有一个是“广告”——用户说喜欢广告。我们觉得很开心。

  这又涉及到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关系。我一直不觉得二者间有本质的冲突,逻辑是这样:当你只看用户体验不看商业时,其实容易产生冲突,可如果豆瓣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对用户的实际生活有帮助,用户价值自然会成为商业价值,你分享其中一小部分就好了。

  所以,如果产品只有好的用户体验,却没有好的用户价值,做商业化就会非常困难,当商业化的东西伤害了用户体验,这两件事就无法调和了。豆瓣做的事对用户有很多价值,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他决定要买的时候,豆瓣就不仅给了他价值,也给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社产生了价值,给书店产生了价值,这就是豆瓣产生的商业价值。它是从无到有产生的,因为用户不用豆瓣也就不会发现这本书,更不会去买。这个功能不是恶性的广告,本质上来讲它有支撑点。

  另外,每个公司的节奏和每个阶段的目标会不一样,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很多事情,能够一直将用户价值、用户体验包括用户规模放在首位,商业化跟进就可以了。当商业化自然地跟上时,它其实很容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用户体验的损害其实并不大。

  我甚至经常觉得我们的广告是内容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定义豆瓣的品牌,帮助用户去找到一些挺好玩的东西。长远来说,豆瓣也会有广告之外新的商业模式,时候到了它自然会产生。

  在用户需求中找到真正的创新

  要达到极致就必须要专注,要专注则要先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欲望。

  奇虎360董事长 周鸿祎│口述 夏勇峰│整理

  对一个产品来说,产品经理就是总经理,有些产品经理做出一个产品来,说自己是基于LBS的什么服务,是O2O的什么什么产品……你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要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而不只是把一些概念挂在嘴边。

  “概念为先”是一种有害的思路,可罪过并不在产品经理自己,而是被两类人害了。一类是进行马后炮式总结的人,比如Facebook带动了社交网络的风潮,国内所有做这样产品的人都给自己挂上两个标签,一个叫SNS(社交网络),一个叫六度空间理论。可是,Facebook是因为有了六度空间理论、有了社交网络这种认识才成功的吗?实际上这种总结过于抽象,它把真正成功中做产品的那种细节全部给抹掉了。

  当你在网上看别人的总结,看得特别热血沸腾,什么基于手机地址簿的即时通信应用,什么Push to Talk对讲,你按照这个概念去做产品,实际上我觉得是违背了一个做产品的规则。

  再回到Facebook,它真正最早做起来打中了什么点?哈佛大学的男生要泡女学生,他们有太多的荷尔蒙和太多的时间,他们要看看今年新进来的女生长什么模样,就这一个需求解决了,打动了第一批用户。

  模式是做出来的

  任何一个产品的模式都是做出来的,不是总结出来的。尤其在产品的早期阶段,产品经理不能被各种模式束缚了自己的头脑和创造力,应该忘记这些东西,回到产品本质。

  那产品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用户为什么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

  所以要从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忘掉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有太多自我,都认为我们应该给个什么功能给用户、有个什么技术应该可以教育用户来用,其实越是普通用户,他们的想法越是和产品经理的想法差异很大,连双方脑子里的词汇都大相径庭。

  用户不会因为你给自己加了个SNS或者LBS的标签就明白你是什么,更不会因此来用你。比如说百度当年起步时超越了Google,其中MP3搜索起到很大作用,可对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他甚至不懂“搜索”这个词代表什么,不懂什么叫MP3,他只知道百度上有免费的歌可以听,他绝对不会说,“因为百度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所以我使用它”。

  你要做的是在市场上为你的产品找到切入点,你个人的发型可以酷一点,你的思想一定要土一点——要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思维去看问题,发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谈论产品的。

  很多产品经理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平常接触的也都是同行居多,这种所谓“白领”阶层在中国不超过3000万,使用产品时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加强。当你看见周围人都在“偷菜”时,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游戏,只有当腾讯做它时,它才真正拥有了全中国的用户。

  所以行业里太多的马后炮式总结和标签化的模式,会让我们离用户越来越远,最后变成一帮人弄一个小圈子,大家互相吹捧,谈论出来的产品一定脱离实际。

  国内有一些小的创业公司非常草根,他们有可能在后继的发力阶段做不上去,缺乏商业运作的经验,可是他在早期的时候会比一些所谓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在大公司混过的人更能看到用户的本质。他们可能笨拙到不能用语言描述出这种模式,可他能描述出用户有一个强大的需求。

  在广大用户面前,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什么也不是,才能把自己清空之后,屁股决定脑袋也坐到用户那端。当你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耐心、不懂互联网、要求非常简单、对太复杂的产品也不会用的用户之后,你再来看自己的产品,会发现过去觉得很俊的自己的孩子,突然变得不那么漂亮了。

  敢于忍受用户的骂

  当用户对你的产品不满意的时候自然会骂你,我刚开始被骂的时候也会很难受。这时候生气总是难免的,你会觉得他们很傻,很不可理喻,已经免费把产品给他们用了结果还骂你;你会觉得用户没有耐心,你做了10个功能,有一个功能不好用他都能骂你。

  其实,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是用户一边用一边骂的,用说明他离不开你,骂说明他对你有期望。群体智慧很牛,如果只是靠公司里这些人,脑子还是会有不好使的时候,会忽略很多细节,可是靠用户反馈给你提意见,经常能捕捉到很多需求。

  最极端的时候有几家公司特别恨我,雇了成批的水军来骂我,可他们不能纯粹造谣啊,所以也要先用放大镜看我,挑到毛病再放大。这些水军的进攻对我就是最好的帮助,因为他们一点都不宽容,你就想能不能产品做得更完美,让他们一点都骂不出来。

  我们有个开机小助手,这个功能真不是大家在屋子里通过什么创新的模式做出来的。它怎么出现的呢?特别简单,很多人电脑慢,第一反应就是中了病毒,结果用360的产品处理不了,于是很多人过来骂我们:我电脑很慢,用360一个毒都没查出来,你们做的什么垃圾软件!

  可是,用户的骂一定要分析他背后的东西,他表面是骂杀毒不行,可电脑里我们发现没病毒,原来这时候用户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电脑开机太慢。中国有很多软件开机都自动运行,而且经常有弹窗广告,当用户电脑里有几十个软件开机启动、弹好几个窗口之后,启动自然很慢。可它们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和木马,它们是用户需要用的软件,那怎么办?把软件从加载项里去掉。需求解决,这就产生了开机小助手。

  极致是专注的结果

  人的本性实际上都是贪、嗔、痴的,我们恨不得做无数的功能,恨不得什么产品都干。包括我在内,稍不注意也会忍不住在产品中堆砌功能。

  所有的方法论,还是归结到之前我所说的:换位思考。我们认为很花里胡哨的功能、很重要的技术,为此编了十万行代码,用户那儿可能感觉不到;可我们有个不起眼的功能,可能对用户带来很大的改进,用户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

  李开复的书里讲到过微软Windows Vista失败的例子,那个产品中很多东西都是微软的想法,不是用户的想法。为这些东西微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用户不买账。与此相反,用户使用iPad永远不知道什么叫睡眠,用户一按就开了。

  很多人希望我告诉他们一个一招制敌的功夫,可很惭愧,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试出来的。不要想每次都给产品发一个大版本,而是在一个个小版本的尝试中,每次提供一个主打的功能。之后反复看数据,一旦发现用户觉得好,找到了正确的突破口,迅速加大投入、趁势追击;用户如果反映不好,最多浪费了两周或者四周的时间。

  做产品和发现极致需求,是一个小步快跑、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不要害怕失败。实际上我也做过很多失败的产品和很多不怎么样的功能,只是这些功能没有发布出来,或者发布出来不成功大家都不知道。你今天看到的功能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背后至少有1:10的关系。

  其实极致是结果,达到极致的手段是专注。任何一个公司,不管规模多大,真正的领军人物或者说能担当一个产品的人是极少数的,他决定了你公司的带宽。所以,带宽和广度、深度是不能两全的。尤其是很多初创公司,资源特别有限,只有聚焦在一些点上才能把它做到极致。

  回头再来看苹果公司,我们再怎么神话乔布斯,其实他最近10年来就一类产品,那就是以iOS为核心的产品。连苹果这么伟大的公司实际上都很专注,乔布斯回到苹果的时候把产品砍得不剩几个,只有两条主产品线、4个型号;iPhone主要也就两个版本,16G和32G。

  要达到极致就必须要专注,要专注则要先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欲望。

  开心的Knowhow与新起点

  任何一个公司或一种力量,在经过抒发和张扬之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收敛来积蓄力量,之后才能发展。

  开心网创始人 程炳皓│口述 夏勇峰│整理

  有人说开心网刚开始的两年很快,还有杂志给我们做了个报道,叫“开心网快公司”,后来感觉又跟豆瓣学做一家慢公司了。其实我们从来也没刻意地去“快”或者“慢”,只是跟市场上的情况结合起来,相对速度会显得有时快有时慢而已,我们一直都在做着自己的事。

  在金庸小说中,降龙十八掌的第一招叫“亢龙有悔”,《易经》上的解释,“亢龙有悔,赢不可久”,这是说任何一个公司或任何一种力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抒发和张扬之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收敛来积蓄力量,之后才能发展。我们其实也在这样的过程中。

  创新的三个部分

  在开心网刚开始做的时候,产品发布前,我与一些业内的朋友和投资人沟通,没人看好我们。2008年3月开心网发布,当时在中国,校内网(即人人网)经过两三年非常高速的发展,已经得到了4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很多人认为SNS大局已定。

  当时投资人给我的看法是,这件事肯定没有希望:校内网走在了前面,而所有SNS都是从学生市场做起来的,你却要去做白领市场。他们说,白领对SNS没有需求,因为学生空余时间多、荷尔蒙多,白领因为辛苦的工作都给消耗掉了,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去交朋友。

  他们说的听起来都对,可我觉得他们看到了开头,却跟我看到不一样的结局。白领确实很忙,可恰恰是这样,他们对这类东西很有需求,因为他们在压力下需要放松,他们和朋友交流的需求也被压制了需要释放。

  所以我们当时说,要做一个和朋友一起开心的地方,往这个方向去不断摸索,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应用。结果,用户的反应比我们预期还要好。

  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上的创业是个最好的时候,但也是最困难、压力最大的时候。当互联网创新处于一个爆发的时期,整个产业环境迎来到处都有事可做的时代;可是同时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来自用户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果说以前是两年一个周期,那现在这个时间正在被大大地缩短。很多新的创业者做了很多很创新、很优秀的应用,但大家都要面临一个相同的挑战:怎样保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用户的喜新厌旧变得更厉害,可能两三个月使用的应用就换一批,有无数的新产品可以供他们挑选。

  正因为如此,创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当你找到切入点、有了用户之后,要想撕开突破口,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如果再深入讲,它可以被分解成三部分。

  第一,去真正发现用户需求。就像我说的开心网的例子,在我们做之前SNS已经是一片红海,但红海当中你可以发现蓝海的存在,应该努力、勇敢、坚定地去发现这样的机会。

  第二就是要非常聚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开心网发展的早期,很多人讲,开心网有什么呢?不过是做了几个小游戏。他们这句话其实也不错,我们是这么来理解的:开心网并没有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它是聚焦于几个我们做的创新型的事,也就是社交游戏。我们在中国是第一个做像“朋友买卖”、“争车位”这种社交游戏的,把游戏和SNS更好地结合起来。发现了这个缝隙,就要聚焦到它身上将它扩大。

  第三,扩大优势的方法是你要去创造口碑。互联网到今天已经越来越依赖用户的口碑传播,推荐大家去看一本名叫《引爆点》的书。我们做开心网的时候我其实并没看过它,可成长起来之后,有一天对照这本书一看,原来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我们当时的做法确实是吻合的。

  如何引爆流行

  具体来说,引爆流行和口碑传播有些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把你的产品做到非常好,拥有优秀的用户体验,好东西大家就会自发去传播。除此之外,要增加产品的附着力,不光让它自发地传播,你应该让用户自觉地去传播。

  我们当时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努力,因为开心网是一个和朋友一起开心的地方,这样的社区如果没有认识的人,你玩的时候一点意思都没有。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它做成一个封闭注册的系统,必须邀请才能注册。

  如果我们将它做成开放注册并且推广,表面看起来注册用户数会上升很快,可新来的用户根本没有朋友,不好玩之后就会走掉。更可怕的是,他走掉之后会跟别人讲这个网站一点都不好玩,反而带来负面的口碑。

  在此之后,我们怎么去促进邀请呢?社交游戏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朋友买卖”这个游戏,一个用户在里面可以把朋友买来,变成他的奴隶。用户当然想买更多的奴隶,他想把老板都变成自己的奴隶,甚至连老板的女秘书也不能放过。于是,他就需要有这个游戏里的钱,如何获得钱呢?我们的规则是,你邀请一个新的朋友加入就可以得500块,刚好够买一个男奴隶。因此,用户很高兴地赶紧邀请一个朋友进来,邀请之后又马上把他变成自己的奴隶,被邀请的人由此马上进入了这个情境,他也体验到了这个东西的乐趣,然后他立刻也开始去买卖、邀请好友。这为我们口碑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还有一个很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以前在新浪工作了差不多快9年时间。新浪应该说是中国互联网早期的黄埔军校,我离开时公司已经有2000名员工,而曾经在新浪工作过的人可能得有接近万人之多。

  这些人里很多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和同事,我邀请他们来用这个网站,他们都很愿意来试试看。因为之前几点原因,他们发现网站很有意思,就开始自发传播。他们是开心网的“第一桶用户”,是一个比较高素质的人群,保证了整个社区在最初有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开心网刚发布时,里面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新浪的同事,而且很多已经离开新浪很多年的同事都很高兴地加入了进来。当时很多人说:“程炳皓真有意思,他从新浪辞职,出去之后给新浪做了一个内部网!”

  后来从新浪内部网,变成了“互联网人聚会的地方”,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说这是个“IT行业的人聚会的地方”,之后变成“北京和上海人聚会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最早的传播途径,没有花一分钱在广告上,完全靠用户、朋友邀请朋友去传播开来的。

  开放的产品与心态

  开心网最开始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开放,我们做了“开心实验室”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营测试。直到2010年底,当我们终于觉得有能力之后,才做到完全对外。又经过大概半年的发展,在去年年终的时候,我们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开放平台API接口,并和腾讯进行了最大的合作——在开放平台上整合。

  每个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梦想,可正像产品寻找切入点一样,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有人说开心网在之前几年错过了一个SNS的机会,对我而言,不管是不是错过,面对过去你必须有清零的勇气,因为你的未来还有很多很多机会值得去把握。

  现在有这么多创新的产品,我们可能看都看不过来,这正表示不管是从产业环境还是整个社会来看,我们都在迎来一个越来越好的实现梦想的时代,机会也越来越多。

  所以过去你做成功了什么,做失败了什么,这些都不重要,对开心网而言,现在又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新起点。

  好的产品与好的产品价值观

  做任何产品都要抓住关键点,用户需求永远比你的产品设计能力重要得多,团购也一样。

  美团网创始人 王兴│口述 夏勇峰│整理

  做团购和做其他产品一样,你要去关注最核心的需求。社交有社交的需求,电子商务有电子商务的需求,美团网做本地电子商务也有它本地的需求。我们的交互做得非常流畅、Web 2.0、图片都是圆角、应用了很多炫酷的技术、很多颜色的组合,但这些都不是关键。

  对消费者而言,你需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他们在乎的不是链接多跳一页或少跳一页,你得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还划算、便宜、能省到钱;而就产品本身而言,他得能付钱。这些都是很核心的地方,而且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做一个Web的产品那么简单。

  做任何产品都要抓住关键点,美团网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经常问自己什么是关键,关键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有信心、有耐心

  在2011年第2季度,我们开始了一个快速开站的过程,可是当开到90个城市时停了下来。“90”这个数字我不敢说最优,它有很多外界因素在里面——当然事后回头看总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把它神话成一个英明神武的决定,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我们做了一个大的判断:是不是城市越多越好?我们看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经常注意到它下面说“1200个城市免费配送,货到付款”等等,可其实中国没有那么多能被称为“城市”的地方。中国大约30个省级市、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级市,名字里带个“市”的总共大概700个,我们对这件事还做了一些分析,判断哪些地方值得做、哪些不值得做。凡是有数据的地方我们尽量用数据,最典型的是用人口、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淘宝网购数据来计算,得出结论中国大概是100个城市比较值得做团购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做这件事很有信心。内部我们经常分享一句话:你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美团从事电子商务是一件巨大的事情,现在才走了一小步。从1998年算起,电子商务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3年历史,最近几年才出现规模较大的B2C公司。而服务的电子商务我认为种类是非常大的,人们花在服务类的钱非常多,如果将2010年团购出现视为中国服务类电子商务启动的元年,这会比商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快一些,但也会需要很长时间。你今年做10个亿还是20个亿,相比中国几千亿的市场还只是非常小一部分,急躁不得。

  在2011年结束的时候,我们相对而言成为本地团购中最大的一家,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事别人没做但我们做了,有些事别人做了但我们没做。最典型的是刷公共汽车的车身广告、电梯广告,这些会很花钱,我们没有做。

  另一方面,我们比对手更重视、做得更早的事情,是非常注意线上和口碑。好的口碑传播快,坏的口碑传播更快,我们要避免坏的。还有改善服务质量方面,因为团购的链条很长,从最初的线下团队怎么选店、怎么设计好的方案,到总部的产品控制、筛选考核,到编辑时呈现的角度、会不会过度宣传,都需要仔细注意。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是国内团购网站中最早做大型呼叫中心的,我们有很好的人和设备,做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呼叫中心。

  在去年3月,我们还推出了团购无忧的保障,没有消费可以退款,让用户买的时候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购买7天内不消费也可以退,不满意还可以免单。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在网上传播的时候口碑好一些。这当然导致有些单子会赔钱,可总体来看,钱花在这上面总比刷车身广告便宜,效果还是好的。

  团购只是起点

  如果放在稍微大点的框架下来讲,团购是互联网跟本地商业结合的一个切入点。

  如果说整个互联网是一个大的圈,它要完成经济循环,一部分循环在内部完成,比如说赚其他网站的钱,但总体来看,必须有一些资金从这个圈子外面进到圈子里面,这就是电子商务的作用。

  之前互联网发展很多年,它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并不影响人们的本地消费。本地有几百万的商家需要推广,它们推广的方式非常原始——街头发传单、在当地交通台或报纸打打分类广告,它们有很大的广告预算,也有很强的信息传播的需求,可推广方式有限。团购的出现能够把互联网跟本地的商业结合起来,等于把二者打通了,我认为这是团购最大的意义。

  在打通的过程中,正因为需求非常强,所以团购刚刚出现,虽然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可能从细节来看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依然增长得非常非常迅速,两年内成为了200亿左右的市场。

  我觉得这也再一次证明,最重要的还是用户需求,而不是你产品设计的能力。打一个极端的比方,最好的生意是当对方头发着火的时候你卖给他一个灭火器,他不会关心灭火器的价格和颜色。业务需求足够强、足够大的时候,哪怕你产品一开始不是那么完善,有些缺陷,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像淘宝发展得很好,它的用户体验细节很好吗?不见得。包括百度做有阿,小的事情上比淘宝体贴、UE或许也很好,但用户买东西没有支付宝的保障,UE再好都没用,这就是核心问题。

  团购和其他产品一样,数据非常重要。互联网本身就很数字化,访问网站的数量、用户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记录的。对电子商务而言,美团网我们有更具体的信息,不光是消费意向和看了什么东西,还有他最真实的意向——到底掏钱买了什么,这是一个无比真实的表达。一个用户买过什么最能证明他喜欢什么,当这些数据汇集起来,就能产生作用,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分页}

      淘宝是买全国的东西,全国用户购买只有物流成本有差异,可美团是本地电子商务,他去消费的成本除了购买成本,还有交通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这时我们能更加精准地将他最想要的东西推给他,对消费者体验改善会有很大帮助。我们通过数据积累和产品改进,努力将这方面做得更好。

  未来几年,团购肯定会逐渐演变。从更根本上来讲,我认为团购会促生一批新的本地服务企业,这是一个最大的变革——你最好的盟友从来不是原来势力中的强者,而是新条件成熟之后产生的新的本地企业。举例来说,北京婚纱摄影集中在西单附近的一条街上,很多婚纱摄影其实是外景拍摄,当街铺面只是吸引客流的成本,因为大家都知道集中到哪里去。可是美团上的摄影完全省掉了店面成本,他们完全通过美团获取订单,因为成本大幅下降所以品质不变的前提下价格可以低很多,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是一个新的物种,对原来的婚纱就有很大的冲击。

  如何保持本心

  对我而言,一件事情你如果能够想清楚边界会比较有帮助。首先,你要清楚认识到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英语有时态的表示,“We are dying!”一个人每分每秒都在走向死亡,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无可避免地“正在死去”。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做一些事情,你会发现过程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你只关注结果的话,所有人生道路的最终结果都是死路一条,没人能赢过死神。

  因此,人和人的差别就是你走的是什么路,和什么人一起走,做过什么事情,看过什么风景。这样的话在当下的环境,你的心态会稍微好一些。或者打另外一个比方:人生像一场游戏,你知道游戏的结局一定是失败,所以在过程中玩得开心一点就好了,这样反而你能够相对镇定些。

  另一方面,看不同的时间维度,很多事情是有它客观规律的。有的事情不是你方向不对、不是你走得不好,只是时间未到。像你种萝卜,种下去之后每天拔出来看它长大了没有肯定是不行的,它就是需要埋在地里经过一段成长期。

  公司也是如此,每个业务模式需要消费者和商家接受,每个同事进来需要熟悉这些事情、找到对的状态,这都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要紧的环节,那就是你要有足够支撑的资本。创业失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钱花完了,二是信心丧失了。信心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建设和思考来建立,可是钱花完了也是非常直接的问题。

  有钱、有基本判断、了解规律、敬畏极限,这些做到之后,心态相对就会比别人好一些。

  2011年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年度创新产品

  我们要证明中国人的创造力

  有人说我们已经慢了,可就算是慢了也要坚持。这是一个梦想的问题,它支持我们继续做好我们的产品,耐心去迎接新的机会。

  Talkbox CEO 郭秉鑫│口述 夏勇峰│整理

  我们团队真正开始做Talkbox这个产品的时间是2010年1月份,做出来到苹果App Store上线是2011年的1月。作为一个6个人的小团队,本来我们并没有做太大的预期和准备,刚开始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做一个应用,在应用商店卖到100万用户,然后应用收费0.99美元,搞定!

  在那段时间,其实经历了很多不同想法,比如最初想做的是一款交友的应用。可交友怎么做才能创新呢?

  原点在于“如何在手机上更快沟通”,后来我们想到,所有人除了打电话,在手机上都需要用文字来发短信,短信这种方式差不多延续了十几年,是不是到可以变变的时候了?有一天我开车收到短信,心想,如果收到短信只用听、回复短信只用说,那该有多好啊。

  怀抱这种想法,我们很简单就将产品先做了出来,完全没有想到这种应用功能后来会有那么多产品一起借鉴和使用。刚开始Talkbox找到好友的方式只是通过Facebook,连国内的SNS网站都没做。为什么后来在国内也会有一些人使用呢?我们觉得应该一是比较好玩,二是算很实用,第三大家可以群聊。

  实际上,做产品的时候我们没想太多,现在反思的话,如果想得太多可能反而做不了了。比如要是刚开始就看有没有市场,或者说刚开始就想要踏足手机即时通信,那一定得要很大的团队,压力就凭空大了不少。

  想得少、小团队做出来再说,它反而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我们一两个月就达到了100万用户,也在全球很多地区登上了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就是一位以色列的盲人用户,他给我们写信说:“你们这款产品就像是我的眼睛一样,我终于可以用短信了!”这让我们非常高兴。现在,我们用户超过600万,在美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地发展不错。

  预期之外的成长,使得风险投资迅速找了过来,这时候我们决定放弃刚开始售价0.99美元的打算,尝试向更大的目标努力。

  当别人抄袭我们产品时,老实说刚开始感觉当然会郁闷。在国外,其他产品可能就是用到你的概念,很少会把整个界面流程都抄过来,连错误的英文单词都会照着弄错。可郁闷归郁闷,我们也鼓励自己看到他们的优点,不断将产品做精做细,继续创新。

  每个产品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大部分人会用很大众的产品,可是一些小众的精品也一定会有人支持。比如说我刚刚才知道,中国的Mac用户只有不到0.2%,剩下绝大多数都用PC,可Mac的忠实用户仍然不少,因为它做得比较极致。作为小团队,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地方,在保持创新性的同时吸收他们的优点。我们会耐心地与用户一对一沟通,先将自己沉下去,这样当产品有突破时、有机会时我们才会再浮上来。

  对Talkbox来说,它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多,已经进入了一个每个大头都会进入的通信市场,可又没有那么多力量和经验。可我们可以让欣赏我们的用户继续用我们的产品,把我们的产品做到极致,同时国内很少有走向国际的产品,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去年,有国内的互联网大公司尝试收购我们,可我们并没有接受。如果只为钱那事情就很简单了,可我们骨子里也有点极客精神,同时整个团队有个理想: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想证明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

  很多公司其实在国内没有能坚持下去。有人说,现在和其他拥有我们功能的同类产品相比,我们已经慢了,可就算是慢了也要坚持。这是一个梦想的问题,它支持我们继续做好我们的产品,支持我们耐心去迎接新的机会。我觉得,这才是创业的精神。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产品开放分享精选

  产品宣讲之4+1 乐健康 乐分享

  宣讲人:“健康4+1”总经理 黄鹏

  “健康4+1”是一家来自南京的专注于健康医疗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公司,一直在思考是否能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在这个行业里做点什么。通过开发一系列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我们利用手机传感器,开发出了一整套算法,来追踪使用者每天燃烧了多少卡路里。

  因为用的是纯传感器技术,追踪用户运动时完全不依赖GPS,也就是说用户每天从家里到公司的所有场景,通过手机APP能全时追踪。同时,为了能让用户持之以恒,所以产品中还开发了一套激励系统,把运动、健身做成类似游戏的方式,让大家发现乐趣。在后台,产品还有一个很大的适合东方人的食品数据库,从而让用户能把每天的饮食科学地记录下来。同时产品还做了SNS和LBS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新浪微博、QQ在应用上发现他的好友,互相激励、共同运动。

  目前在医疗健康方面已经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产品,通过手机和一些外设,实际上可以做到量血糖、血压,乃至监控心跳和每天的睡眠状态。虽然很多医疗应用产品还在初期阶段,可正在迅猛发展之中。

  当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首先,健康类应用目前盈利模式还不太清晰;其次,中国很多移动手机用户处于相对比较年轻的年龄段,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偏低;另外,很多中国人跟欧美人比缺乏锻炼的习惯,所以这类APP的用户活跃度偏低。还有很重要的一些限制,因为手机的主要功能还是通讯,目前利用内置传感器做医疗健康方面的工作有诸多限制。

  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相信这个市场大有可为。

  产品宣讲之猛犸浏览器

  宣讲人:猛犸浏览器作者 季逸超

  我毕业于北大附中,目前大一,开发了一款付费的手机浏览器,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在进一步努力中。今天大家都讲创新,我来说一下自己对创新的个人认识。

  为什么要创新?首先不创新的东西太大了,我一个人折腾不过来。而且,我不想在临死的那一瞬间,觉得这辈子都在走别人的路。再现实一点,首先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我们小团队的技术缺陷;然后,创新可以细分或是扩展需求,避开大公司主战场;最后,创新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助力你未来的一些产品。当然,创新的产品可以方便地得到免费推广,比如猛犸浏览器现在有20万用户,没有在推广上花一分钱。

  创新具体应该如何进行?以猛犸浏览器为例,其实创新不是一个必须的东西,但有时候你在一个很成熟的市场里想找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只有靠它。

  很多初级创业者都是有一个想法,往往不会编程,可实际上你4个月就可以成为一个互联网开发者;还有人说时间宝贵实在不想编程,给大家一点建议,不用专门找iOS、Android开发者,找一个MVC编程经验程序员再培养几星期就行了。初期的话我觉得找几个朋友一块干比较好,往往是沟通成本比较高,反而真正的技术难题其实非常少。

  我觉得人都是逼出来的,尤其是初期创业者,产品也是逼出来的。不能指望别人为你实现你的想法,因为现在谁也不知道移动互联网能火多久,如果你还在等别人替你实现的话,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机会了。扫清一切障碍,让你的产品从一个蓝图变成一个真正的产品。创业不等于拿投资,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是热爱你的事业,这是乔布斯说的。等你真正热爱你的事业,投资人估计就自己找上你了。

  产品宣讲之Zaker

  宣讲人:Zaker副总裁 屈辰晨

  Zaker从2010年7月正式立项,到12月19日正式上线,为什么这么快?因为里面有读览天下5年时间在自动排版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上的一些积累。到现在为止,Zaker已成为中国最热门的社会化阅读应用,iOS用户达到120万。

  我们认为社会化阅读由几个方面构成,一是聚合性,能够将传统媒体和各种互联网信息整合到一起,同时具有高效的信息传播性,以及内容价值的参与感和活跃度。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包括4项关键要素:精准的内容提供、社会化方式,以及跨媒体、跨平台的用户行为模式,还有综合下来阅读平台能够给用户提供的各类增值服务。

  Zaker的产品理念,第一点是信息高效的提供,这里面主要有4个方面:协同过滤,根据好友的阅读习惯推进相关内容;社会化推荐,发现好友喜欢什么文章喜欢什么内容;开放平台,对接新浪微博、开心网等社会化平台,让用户在社会化平台里产生的内容能与Zaker无缝对接;活用数据接口和第三方的应用,整合Instagram、Read It Later等用户的其他行为习惯。

  第二,Zaker在社群互动上有很多新的想法,主要是在与微博对接的部分。阅读体验上Zaker也做了很多尝试,深知新时代用户所需要的内容是什么形态,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应该如何去协同。所以在新的功能里,Zaker对广告过滤、HTML5、纸版阅读的感觉以及新的交互形式,其实都有很多考虑。

  Zaker这一年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包括去年年底获得苹果App Store新闻类产品。产品上23.3%的用户使用时长超过15分钟,日活跃用户18万,日均PV已经超过了每天200万。

  在这一年里,产品中用户关注最高的话题分别为猎奇、名人言论、花边新闻、社会新闻、理财和科技。而最受欢迎内容源,比如科技类的Techweb、财经类的《商业价值》等,用户活跃度非常高。

  产品宣讲之面孔网

  宣讲人:面孔网联合创始人 张路

  10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名叫Xteamlinux的产品,它是面孔创始人之一写的一个Linux界面,目的是让普通人能更好地安装和使用Linux。它的代码只有1万行,3年后我们公司在香港上市时,开玩笑说差不多一行代码1万块钱。现在我们3个人又聚在一起做事,发现新的移动互联网世界没什么大家伙,可以做个比APP更大的东西。

  我们成立了面孔,这是我们移动互联网的实验室,在里面做很多产品。第一个产品叫面孔网,这是个微博应用——微博中你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信息,所以我们将你关注的人呈现在所有的屏幕中间,它们会向你眨眼。面孔网前端是HTML5,在一个页面上呈现很多的图片,后端为我们弹性的数据库。

  第二个产品是个安卓应用,一个“该忘忘、该记记”的弹性社交网络。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两个礼拜内见到的人,两礼拜后就不关心了。它的界面是Julia的,已经升级到0.8版本,因为有框架,用2000行代码就写完了。我们将它开源放在Github上。

  这时,团队出现辩论:按照这样的效率,我们每个月都可以出款App,做App的工具很有用,那是不是可以把工具开放出来呢?讨论到最后,我们就开源了,它是最好的文档,你看这个文档就可以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但开源不等于免费,我们通过服务增值收费。

  于是问题回到最初:人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或者框架,来帮他们更简单地开发移动APP?像Linux一样,HTML5是跨平台的,这使得用同一个代码访问所有资源成为可能。比如调用一个传感器拍照,在Web上能不能上传图片,不用写两行代码,一个代码搞定所有事?

  这个产品我们称之为Julia,它可以访问所有本地资源,不管是传感器或者是数据库,甚至是多线程下载。我们做了非常多关于效率和速度的优化,包括写编译器、把JS编译成本机代码。

  Julia的目标是让一个Web工程师也能做App应用,1月份我们会出1.0版, 3月份是2.0版本,同时支持iPhone和安卓。我们会让HTML5应用能完全媲美本机应用,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和使命。

  产品宣讲之360安全桌面

  宣讲人:奇虎360产品经理 陈皓

  作为一款PC上的客户端产品,从2011年第一个版本发布到现在,9个月时间,360安全桌面的用户量达到了5000万。产品目前有18.5万款不同的App,涉及汽车、阅读、体育等等,有超过8000名合作开发者。

  产品中除了Apps之外,还有个“消息盒子”,盒子里可以收取新浪微博,直接实现“@”、私信和Follow的功能;人人网也集成在盒子里,可以直接收取消息。实际上这是一个通知通道,打通了各个服务提供商,包括邮箱。

  做360安全桌面时,我的乐趣在于打磨产品的细节,去猜测用户正在想什么和怎么使用产品。比如说,大家如果用过1.4版的产品,会知道现在是7列4行,一屏28个Apps,而我们正在优化的一版2.0版新界面是8列5行共40个Apps。为什么要做这个改变?因为我们研究人机交互学中物体到达人眼,在获取信息的250毫秒中,一个人能够获取到的最大数量是9个,这是眼睛信息认知的极限。另外,苹果Macbook的屏幕尺寸是固定的,可PC需要适配各种各样的屏幕。经过调查,目前使用最多的屏幕分辨率有10种,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024×768以上分辨率使用72×72大图标,在此分辨率之下不仅图标相应变小,我们甚至改变列数,只显示6列4行,因为用户看不了8列。

  360安全桌面开放所有的应用和流量,包括后台的统计数据,我们为所有开发者提供图形化的数据服务。考虑到尽量让开发流程简单,我们提供了一些傻瓜式的程序生成器。比如壁纸,不管你会不会编程,你可以上传你的壁纸,甚至是你的自拍像,只要你觉得这东西值钱就可以贴上去,卖0.99人元民币也可以。所以不一定非要是开发者,任何人都可以是商品提供者。

  产品宣讲之豆果网

  宣讲人:豆果产品经理 石捷

  豆果网的目的是帮大家解决吃饭的问题,跟大众点评不一样,它是让大家回家吃饭,教大家怎么做菜。每天有数十万用户在豆果上发布原创菜谱,跟大家分享美食心情,从2008年创建以来,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美食菜谱发源地,现在累计用户量已经超过150万。

  “豆果美食”是豆果网的iOS、Android平台客户端,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款与众不同的美食App。产品一步步迭代到现在的阶段,光启动界面就经过了反复打磨。从1.0版本到3.0版本界面不断变化,最早非常花哨,后来我们将豆果美食的Logo用几何化抽象出来,3.0版已经非常清新了。

  豆果美食产品进化的理念是反复问自己:“谁在用?什么场景用?什么时候用?”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虽然豆果网提供海量的原创菜谱、食材知识,怎么适应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在厨房里、地铁上、床上这些场景下做美食服务都必须迎合用户不同的使用姿态、使用时间。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交互流程怎么设计,才能一击命中用户对美食真正的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产品从单纯工具型应用向服务型应用转变,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黏性。很多事情我们是第一家做的,比如我们做了本字典出来,有竞争者追上来了,我们又开始做杂志,又有人学了过去。但我们相信只要变成用户私人贴身的服务,竞争就不会是问题。

  下面介绍几个产品细节,第一点叫“一见倾心”,大幅简化内容,像阅读杂志一样让用户看到精美的美食会有阅读冲动,同时依据节气和时令,每天提供健康饮食指导;之后是“知你懂你”,第一屏是公共推荐,手机滑向右侧是私人美食推荐,根据用户设定的美食偏好,通过我们算法分析出用户饮食偏好修正模型,符合用户所需要最精准的美食——如果用户对结果不满意,摇一下手机就可以更换;第三点是“化烦就简”,菜谱搜索和分类不断做减法,越来越清晰,如果想做菜甚至可以用语音搜索,这样基本是零输入成本,在厨房里也方便查找。

  产品宣讲之MIUI

  宣讲人:小米公司产品经理 许斐

  MIUI在 2010年8月份第一次发布,那时小米公司成立4个月。小米成立之初就是要做手机,而MIUI就是为手机量身打造的操作系统。我们没做很多桌面级应用,比如各种通讯录,而是直接推一个庞然大物给用户,这是最直接简单的一条路。MIUI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超过100项改进,小的改进不计其数。

  开始出来的时候怎样能跟用户接触到呢?我们定位的市场是发烧级,要跟发烧友直接结合在一起。你把一个像操作系统一样的东西直接打给用户门槛非常高,很多用户不见得能接受,那时候我们就开始选市面上比较火的机型进行系统适配。到现在,我们支持15个官方机型、19个民间机型,周活跃用户超过了50万,被用户自发翻译成23种语言,有15个境外粉丝站,MIUI论坛注册用户也已经有七八十万。

  MIUI操作系统包括小米手机最初定位的是发烧友和泛发烧友,为什么呢?我们是一个初创公司,不能指望产品一推出就可以被成千上万的用户喜爱,只能选择最切实的用户群,让他们最喜欢是最重要的。

  在MIUI创建之初就建立了论坛,让玩家和我们第一时间沟通,不管是产品经理、工程师、设计人员、客服、运营,所有人全时间泡论坛,看用户在说什么。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相信用户直觉。

  怎么定义用户的直觉?我们的理解是,他们没通过一步步分析思考,直接获得整体认识,并得出设想和判断,特点是快速、直接、跳跃,结果也带有一定的豁然性。用户有三种不同的行为,有的时候直接想要一个功能,有的时候提出问题让我们解决,有的时候提出要给我们解决问题。

  面对用户直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大胆尝试、快速验证。MIUI开发版每周五都会更新,推给用户才能鉴别真伪。对于每个功能,用户还会分别打分。在快速迭代中,放弃不正确的、改进有问题的、固化用户喜欢的,让用户导向使MIUI变成一个活系统。

  产品宣讲之丁香园

  宣讲人:丁香园CTO 冯大辉

  丁香园是一家存在12年之久的网站,具体到产品则是“用药助手”。

  很多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会做药品?我们想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从团队的考虑出发,“药”是与医生、患者、药厂和药店都能产生直接联系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能掌握药品信息,就可能在这个领域真正做点有趣的东西。而且药品相对来说是个标准化信息,数据量足够小,即使团队技术上没有很足够的储备,依靠人力依然可以把基本的药品信息收集好、整理好。

  那么为什么做药品的App呢?这不是跟风,我们把它定位于移动终端的药品信息查询,因为这是影响医生处方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应用场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医生在医院,给病人开药的时候,偶尔拿起来查一查。

  63%的美国医生将个人移动设备用于现场实施移动医疗解决方案,94%使用智能手机的美国医生工作时使用查询APP。在中国,我们初期的目标定位为专业用户,即中国260万左右的注册医师,其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医生是我们最核心的用户。这个人群拥有智能手机的大概占70%。在这个相对非常垂直的用户群里,我们找了大概几百个医生做前期测试,反馈很好,这也是我们最先要服务的对象。

  可能有人会问产品怎么赚钱,我们做产品初期的设计中已经暗示了。这款产品我们开始就想把商业模式基本想清楚了,后续慢慢实施起来。当然,现阶段价值真正做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产品宣讲之知乎

  宣讲人:知乎创始人 周源

  第一点,最近看一本书叫《认知盈余》,它是指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会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过去一年这件事深刻地在知乎发生了。我发现有大量用户,他们的回答量已经可以出书了,总字数在30万以上的用户有很多。我们看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人都在创造各种的价值,这些用户加起来在知乎上用于内容创作的时间达到了200万个小时,这是整个知乎团队真正为之兴奋的事情。我确实看到这个东西很深刻在变化。

  第二点,过去一年我们其实只做了一个功能,那就是问答所谓专注就是把问答这东西做到位。我们不断调整和修改问答的信息流动过程,还有用户体验。为什么要这么做?最重要的原因是,问答是一个特别基础的需求,它的信息流动是相对复杂的:有提问、有回答、有赞同和评论,你可以在知乎上关注一个问题,可以关注一个话题和一个人,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把质量和有效性做到位,这点2012年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第三点,知乎上两个元素最重要,人物和信息。在知乎上可以关注话题,关注问题,这些信息都可以建立信息流的连接,所以我们才会产生有效的信息区隔。我们正在做人在信息中的定位,因为每个人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定位不一样,现在知乎已经有相对完整的算法,根据每个领域每个人的专业程度和他的权重来进行信息推送。同时我们正在做的事,是把一个人的兴趣图谱和专业图谱区分开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对法律、金融、英语很擅长的用户,他的兴趣可能是旅游、篮球,这是两个互相无限延展的闭环。知乎的用户现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连接,由于我们产品还没完全做好,大家用起来比较吃力一些,但要不了多久大家会明显感觉到,你在知乎邀请一个靠谱的人会变得更方便。

  最后一点,就是创业公司需要对事情有一些判断标准。在过去一年,知乎形成了对一些事情判断的底线,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

  2011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获奖产品

  知乎

  2011年度创业新星产品

  获奖理由:知乎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将问答重新组织起来,对话题、用户、领域的三维关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交流和讨论社区。通过一年的发展,知乎吸引到了各行各业的众多专业人士和广大普通用户的积极参与,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内容。知乎的价值将随着其内容的不断沉淀得到更大的释放。

  美丽说

  2011最佳商业回报产品

  获奖理由:作为国内最大的女性时尚及电子商务社区,美丽说每天的PV超过3000万。美丽说将社交与电子商务进行了完美融合,通过社交推荐,完美解决了用户想买什么、在哪里买的需求,同时围绕商品形成的用户社交行为为电商带去了庞大的流量,降低了营销和广告成本。美丽说近期获得的融资也表明了市场对它的肯定。

  TalkBox

  2011年度创新产品

  获奖理由:TalkBox独创性的Push-to-Talk语音对讲模式挖掘出了移动终端用户的潜在需求,此模式被众多手机IM软件借鉴和效仿,掀起了全民语音聊的热潮,重新定义了传统的手机通讯方式。TalkBox坚持自己的开发步调,不追求庞大而繁杂的功能,保持极简化的设计风格,谨慎改良自己的核心功能,为2011年互联网带来了一股清流。

  唐茶

  2011最佳用户体验产品

  获奖理由:唐茶是中文电子阅读领域最优秀的产品。与普通的电子阅读应用不同,为了最大程度的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唐茶独立研发了适合中文的排版引擎,内嵌了重金购买授权的信黑体字体,同时在书签、目录、翻页等界面体验上进行了很多细节的优化,核心是致力为读者提供一个最优秀的中文电子阅读解决方案。

  微信

  2011最佳人气产品:

  获奖理由:通过持续整合新的功能,对用户体验不断进行改进,微信在推出后迅速占领市场,目前已达到5000多万的用户量,成为手机即时通讯领域最具人气的产品。微信兼具IM、弹性社交、微博、通知系统等功能,得益于腾讯丰富的产品线,微信正逐渐向跨平台信息枢纽的方向稳步前进。

  网易新闻客户端

  2011最佳移动应用产品

  获奖理由:网易新闻客户端是网易针对自身的内容特色,针对移动平台的新闻阅读量身打造的新闻资讯软件。实时的新闻推送,新闻、跟帖和专题阅读的最优化体验,交互的自然流畅使其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上线3个月用户量突破百万,不足5个月即突破200万,现在仍在快速增长中,长期保持App Store新闻软件排名前3位。

  360安全桌面

  2011最佳发展潜力产品

  获奖理由:360安全桌面模糊了本地应用与云应用的界限,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应用发现和安装体验,希望替代用户操作系统的桌面,成为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直接入口。上线9个月,已获得5000万用户,8000个合作伙伴。对于创业者和其他试图扩大用户群的产品来说,360安全桌面已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重要平台。

  陌陌

  2011最佳社交应用产品

  获奖理由:陌陌将Color开启的弹性社交网络概念与现实交友进行了创新结合,开启了国内陌生人社交的热潮。陌陌借助手机特有的位置属性,建立起了一个与传统社交网络完全不同的、以陌生人为核心的新型社交网络,由于用户在地理上的临近,这一社交关系还可以轻松转化为现实社交。用户的社交习惯也因为这些新社交方式的出现而开始有所改变。

  京东商城

  2011最佳电子商务产品

  获奖理由:借助京东商城的充分数字化、完善的物流系统、便捷的支付方式及客户端本身程序上的不断优化,京东手机客户端一方面实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实时、便捷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传统电商在移动互联网上遭遇的用户群、支付以及网络环境的问题,还引入了条码扫描比价、物流实时查询等功能,展现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光明前景。

  阿尔法城

  2011最佳模式创新产品

  获奖理由:作为豆瓣最为实验性的虚拟社区,阿尔法城以图形化的形式让用户进行自由的创造。从零开始,由用户自身的自然交流行为搭建起一个新的社区模式。阿尔法城这样一个近似于社会行为学实验的宏大项目未来的可能性和风险同样巨大,可能成就一个成功的全功能虚拟社区,也可能在缺乏秩序的混乱中萧条下去。

  讯飞

  2011最佳技术创新产品

  获奖理由:语音技术被公认为是人机自然交互和人工智能的下一步。讯飞不仅拥有在语音输入、语音合成等中文语音领域最为成熟的技术,同时在消费级应用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讯飞基于其成熟的语音技术推出的针对第三方开放的语音云平台则为语音识别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来源:商业价值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