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周末理财

银行理财市场盛宴方兴未艾

《职业经理人周刊》

   银行理财市场是一场方兴未艾的盛宴。35万亿元的储蓄存款是银行业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觊觎”对象。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第三方机构数据则显示,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过16万亿元。

  普益财富近日发布的《2011—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对去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的一组组数据,为银行资金面、银行业监管政策、通胀水平、货币政策、理财市场留下了一个个注脚。温故而知新,对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测,也是展望银行业、宏观经济的一个视角

  规模增长或回归常态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增长71%;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按月份来看,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整体上呈现出缓慢增多之势,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1919款;发行规模则呈现“上半年震荡攀升,下半年逐月回落”之势,其中,全年规模最高点出现在6月份,为1.91万亿元。普益财富研究员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各家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上半年末存贷比考核要求,在6月底大量发行高预期收益率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展望2012年,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仍将是储蓄存款的最佳替代品。

  “在中国,存款替代品的最佳选择则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国金证券分析师陈建刚表示,“促进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工具是货币市场基金,但我国货币基金收益率并不明显高于银行理财产品,不确定性风险更高,不能承接大规模的存款转移资金。2008年货币基金总规模为3892亿元,2009年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为2595亿元,2010年货币基金总规模只剩下1533亿元。固定回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储蓄存款等同,但收益率一般比同期储蓄存款利率高1个百分点以上。”

  瑞银证券分析师励雅敏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将是未来替代储蓄存款的最有力竞争品种。”“在居民财富的分配结构中,储蓄存款的占比逐年减少。居民对财富的持有要求已经从只追求保本,转向兼顾收益率。2011年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显著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存款搬家。随着居民投资观念的逐步改变、其他投资产品的多元化和便捷化,存款脱媒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励雅敏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贯通银行存款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市场、贷款市场、PE市场等多个资本市场的桥梁,它将能使银行在客户、渠道、交易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方面的优势综合发挥,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也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先行尝试,监管者会注重引导规范而非禁止。”

  不过,相比于2011年,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增速放缓的概率很大。

  “在监管规范限制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扩张速度会放缓。”陈建刚表示,“但市场自发需求下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例如,监管层叫停了超短期理财产品,但银行又开始力推滚动型循环理财产品,监管和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是不断博弈的过程。”

  除了监管因素,CPI的下行趋势也是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不及去年红火的主要原因。

  励雅敏表示,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仍有吸引力,但随着通胀的回落和实际利率由负转正的变化,存款的相对吸引力或将略有回升。国泰君安分析师陈岚也表示,随着通胀的回落和利率的下降,未来理财产品的存量增速或将转而下降,而存款增速有望逐步回升。

  “CPI下降的过程,是理财需求回落的过程。2011年的高通胀推动了理财相关需求的快速增长,但随着CPI的逐步回落,真实存款利率水平将会持续改善,这会引导理财需求的增长适度回落。”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表示。

  广发证券分析师沐华预计,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需求依然旺盛,但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将明显下降,且由于基数上升,银行理财业务增速将同比下降。

  “2012年,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必将继续低迷。这种局面必将限制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高歌猛进,令其回归至常态化的增长态势。同时,考虑到监管层的政策影响以及2011年基数较大的因素,201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的增长幅度可能仅为5%—10%。”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

  收益率势将回落

  2011年,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随着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1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8742款,若不分投资对象和投资期限,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82%。瑞银证券估算称,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约为4.3%,高出活期存款利率3.8个百分点,高出一年期存款利率约0.8个百分点。

  2011年,通货膨胀水平攀升,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3次加息,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程度前所未有,货币市场利率高位运行,再加上房地产限购、股市低迷,大量资金涌入银行理财市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2011年各期限段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全线大幅上涨,平均预期收益率接近或超过4.00%。

  2011年上半年,伴随着通胀水平上升,央行每月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一路上涨。2011年6月末,1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曾突破8.47%。

  2011年7月7日,央行宣布加息,受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影响最直接的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预期收益率水涨船高。

  2011年8月公布的7月CPI数据为同比上涨6.50%,市场出现通胀见顶的预期,货币市场利率开始回落。直到8月26日,央行称拟将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货币市场利率才出现上涨。受此影响,8月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7月出现回落。

  2011年9月初,货币市场利率延续8月末的上涨趋势,9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小幅上升。

  2011年9月和10月公布的CPI和PPI连续回落,货币市场利率整体呈回落之势,但市场认为货币政策不会明显转向,因此,10月份,只有1个月以下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降,1个月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保持平稳或小幅上涨。

  2011年11月23日,央行将部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恢复至16%。11月30日,央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政策“预调微调”的实质性举措。彼时,通胀回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保增长”屡被提及。货币市场在经过11月的平稳期后,再度确认资金面将趋于宽松。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水平也印证着市场预期,在经历11月的稳定收益水平后,12月份,1年以上期限及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上升,其他期限段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出现明显回落。

  “鉴于货币政策可能出现放松的迹象,2012年,包括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组合投资类等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收益率整体上将出现稳步下行的走势。同时,超短期产品受到遏制后,超高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将大大减少,从而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此外,近年来,银监会加大了对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规范力度,受此牵连最大的是信贷类和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2011年,这两类产品发行数量大幅下滑,已经体现出其发展趋势。2012年,信贷类和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将进一步低迷,而这两类产品在固定收益类型产品中收益率均较高,它们的发行数量下滑,也将削弱理财产品的总体平均收益率。”

  不过,申银万国分析师倪军指出,银行理财产品是各家银行吸引高端客户的必备产品,今年的预期收益率不会大幅下降。

  超短期产品或被取而代之

  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以其高流动性的特点在理财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据普益财富统计,2008年,这类产品的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该比例为17.56%,2010年该比例继续上升至23.74%。2011年,这个比例进一步升至30.28%。不同的是,2011年超短期理财产品成为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热点,更多是因为高收益。

  “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最初是为了向有短期资金头寸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保值增值的理财渠道,同时,增强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和流动性安排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随着2010年下半年以来趋紧货币政策持续实施,短期资金成本上涨并在高位运行。同时,在信贷额度受到限制、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存贷比考核的形势下,2011年,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曾连续5个月超过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产品。”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

  普益财富分析指出,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期通常以6天和7天为主,每月25日和28日是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高峰日,每月25日至月末是超短期理财产品集中到期时间。银行在月末集中发行产品。在6天或者7天的销售期(即资金募集期)内,客户的申购资金为银行的表内活期存款,并在银行表内度过月末这特殊的一天。次月初,理财产品成立,资金离开银行表内,进入表外理财相关账户。同时,由于理财产品到期时间集中在每月25日后,产品到期后的5个银行工作日通常为到账日,客户通常不会在此期间把钱取走,因此,绝大部分资金在银行度过月末这一天。

  “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超短期理财产品运用这种方式的最多,这一方面能帮助银行顺利通过月末或季末的存贷比考核,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收益产品帮助银行稳定原有客户资源,并吸引新客户。在临近2011年年中考核的6月,超短期理财产品达到‘量增价涨’的峰值,1个月以下期限的产品发行量达到756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3%,超过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4.10%以及3个月至6个月期产品4.40%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值最高曾突破8.47%。”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

  该研究员指出,超短期理财产品引爆理财市场,体现了银行在特殊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应对监管的博弈之举。

  但普益财富研究员也指出,各家银行靠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吸收存款,压低存贷比,理财成为变相揽储,确实有悖代客理财的本质。

  2011年6月末,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指出,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率持续攀升,甚至引发部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个别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变相高息揽储之嫌:“由于今年以来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比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获得信贷空间,抢占客户,特别是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时点大量发行超短期或短期高预期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利用募集期和起息日的时间差,达到增加存款余额的目的,有些理财产品的清算期过长且不计利息,导致收益率被夸大;还有个别银行不计成本地开展‘价格战’,通过用其他收益来源弥补的方式兑付客户预期收益。”王华庆当时“点名”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理财产品,产品期限只有4天,销售起点为5万元,预期年化收益高达7.5%—8%。

  2011年9月末,银监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

  2011年11月,据传,银监会口头通知银行在2011年内停发1个月内到期的理财产品。

  据普益财富统计,2011年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11月降至300款左右,12月已不足百款,而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限的产品占比高达30%。

  “由此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对于银行来说,理财产品是目前唯一能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业务品种,尽管它的运作模式较为粗放、不可持续且蕴藏风险,但也是银行当下不得不做的选择。”

  在普益财富研究员看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遭禁之后,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将成为最有力的替代者。

  “在最高频率的情况下,这类产品通常可以每日进行申购或赎回,有的则是按周或按月开放申购和赎回。这种产品能够满足投资者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并帮助银行减轻月末、季末的存贷比考核压力。2011年12月底,可供投资者申购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共计858款,其中,投资币种为人民币的共有534款。自从9月底银监会明确对商业银行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发出禁令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对在运作的开放式或滚动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了上调,部分7天滚动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涨至4%以上。”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这种流动性较高、收益率可观的理财产品可能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着力角逐的业务领域,银行理财业务则将朝着资产管理方向发展。

  此外,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可能被银行当作更重要的增加存款的工具。“按照央行对于存比贷计算方法的规定,结构性存款规模纳入存款统计口径。在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中,除了少量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之外,其余绝大部分在会计核算中将被计入交易性金融负债,这种结构性存款算作存款,可减轻银行存贷比考核带来的压力。”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2011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突破千款,其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产品占比近四成。从挂钩标的来看,挂钩汇率和利率的产品占比总和超过六成。银行推出这些短期限、低风险的结构性产品的目的之一是吸收存款。因此,2012年,挂钩汇率和利率的稳健型结构性产品的发行量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发行成本或将提高

  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是以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存贷比压力加大为代价的。

  中信证券分析师朱琰以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为例指出,银行通常将其持有的自营债券如金融债券、国债、央行票据、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券打包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投资者。理财产品发行完毕后,商业银行持有的这部分债券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消失,客户在银行的等量存款也同时减少,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收缩。对于银行来说,债券是高流动性资产,存款也可以自主使用,两者的同时缩减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也形成了存贷比的压力。

  “从存款性金融公司概览的资产和负债来看,为了通过较高的收益留住优质客户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吸引储蓄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用于投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其他银行,但由于同在银行系统,相互抵消,因此,难以通过存款性金融公司概览反映)的债券和回购,随后,将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和负债同时转出表外,而在每月末特别是每季度末存贷比考核时,又可以将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和负债同时转入表内。”陈岚表示,“因此,一方面,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吸引了优质客户,增加了可以调配的存款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理财产品购买的主要是债券和回购,回归表内又起到了稀释存贷比的作用,在存贷比考核严格,但通胀高企、存款流失的情况下,使得银行和储户的关系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的激增是银行为了应付通胀高企情况下存款流失和存贷比的严格监管而不得不采取的对策,但是,银行的储蓄也逐步被理财产品特别是货币债券类理财产品侵蚀,严重抑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陈岚表示,“因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所占用的储蓄资金能否自然回归银行存款,并成为银行可以自由调配的低成本资金,成为了在存贷比限制依然严格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能力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毕竟是银行主动发行的,银行完全能自控其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

  “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收益率方面,即理财产品提高了银行的资金获得成本。”励雅敏表示,人们无需对理财产品对存款造成的挤出效应过于担心,在银行渠道没有脱媒之前,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资金流向、期限分布仍为银行所掌控。

  陈建刚也表示,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中,银行仍占据主动。“美国1978—1981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0%,占银行存款比例达到12%。美国当时被货币市场基金即资本市场脱媒,银行丧失渠道。而我国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运用仍被银行控制,银行渠道并未脱媒。”

  “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活期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对银行的综合收益率贡献要低于同期净息差(NIM)。因此,若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息差,可能会对银行净息差形成一定程度的摊薄。”励雅敏表示。陈建刚也表示,如果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成本计入存款成本,会导致息差下行。倪军也认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导致的综合存款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公允价值变动、其他业务支出和汇兑损益中由于结构化理财产品销售造成的实际利息支出)将保持小幅上升的趋势。陈建刚预计,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成本今年将维持在6%—7%。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约60%投向资金市场,银行主要比拼资金实力和交易能力,差异较小。如果未来的理财资金更多投向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那么银行比拼的就是风险定价能力,而这个差异相对较大,有利于收益率的提高。”励雅敏表示。

来源:上海金融报 记者周轩千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