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人物访谈

同仁堂CEO梅群:中药是个"高危"行业

《职业经理人周刊》

中药企业近些年的发展真不能用春风得意来形容。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药行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利润接近300亿元,产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20%以上。

但是,在整个医药行业的产值中,中药尚不及1/4;药材连年涨价,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尖锐;中医人才大量流失,中医传承受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药行业历经坎坷的百年老店是否还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在新的时期,百年老店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梅群。

中药是个“高危”行业

“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消费者对中药成分的安全意识也在增强。”

《中国经营报》:众所周知,同仁堂是中药行业最著名的品牌企业之一,顶着这块金子招牌,外界理所应当地认为同仁堂的业绩很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在加强,你认为目前这个行业乃至消费者有何变化?目前企业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

梅群:2009年年底,同仁堂集团的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利润超过8亿元。去年年底,我们的统计数字是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拥有资产100亿元,利润10.38亿元,出口创汇2801万美元。与2005年利润4亿元相比,增长159.5%。

目前,同仁堂集团已经形成了制药工业、药品零售业和医疗服务业三大体系,拥有在国内A股上市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和在香港H股上市的北京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

虽然我们已经是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中药企业,但是进入“十二五”,同仁堂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要发展,我们需要努力保护和夯实这个有着340多年历史的品牌基础。

我认为,中药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所谓“高危”行业,指的是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消费者对中药成分的安全意识也在增强。举个例子,过去消费者来这里抓药,抓完就拿去煮了,不再有什么疑问。现在则不同了,他们关心一些诸如保质期的问题。

我们药店的员工,一天可能要抓上百服药,每种药可能要抓多种成分,要保证100%抓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保证抓药安全,我们特设了核对人员。多加一个环节,企业就需要多付出一些成本,但是和对消费者所负的责任相比,付出这些成本是值得的。

刚才举的是销售的例子,生产中也是一样。作为老字号中药企业,我们定的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比如国家要求生产合格率是98%,我们就要求要达到100%,国家要求抽查3次,我们就要求抽查5次。

《中国经营报》:目前,同仁堂的连锁药店体系非常庞大,业内一直有种说法,你们想收回原来的加盟店,自己搞直营?

梅群:我们已经不再增加加盟店了,为了更好地维护品牌,以后只做直营。我们上个世纪90年代在发展过程中曾搞过加盟,但是从2008年以后就开始转变了。

在商业零售方面,我们在国内总共有1500家连锁药店,另外,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也有53家终端药店。除了西藏,我们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零售终端。目前,同仁堂加盟店还有几十家,我正努力使这些店能够从原来加盟的形式转变为由我们控股51%以上,以便直接管理。

《中国经营报》:“十二五”期间,医改是国家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这能给你们带来机遇吗?

梅群:医改带给我们这样的中药大厂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同仁堂进入北京市医保目录的医药品种超过200个,这算是一个机遇吧。但是另一方面,药价被不断压低、药材却不断涨价,这让我们承受了很大压力。对于屡次降价的药品,我们尽力而为吧,如果实在承受不下来,为了对消费者负责,我们只好不生产了。

《中国经营报》:我看到你们的重心也在调整,原来治疗性的产品比重很大,现在,包括保健品在内预防性的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你们对产品的调整是怎么考虑的?

梅群:中药产业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大家关注的是治疗“已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关注治疗“未病”,也就是更关心预防得病。这导致我们的产品随之发生变化,现在,我们的产品治“已病”和治“未病”的比例大致相当,治“已病”的产品稍多些,具体一点,治“已病”的产品大概占55%,治“未病”的产品大概占45%。

3000人的“突围之战”

“ 上市为公司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并未解决同仁堂的全部问题。因为上市选择的是优质资产,而剩下的母体依旧困难重重。”

《中国经营报》:2010年,同仁堂实现了130亿元的销售业绩,利润超过10亿元,对于这样一家百年老店,应该说你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据我所知,从改革开放后走到今天,同仁堂的道路经历了很多曲折,在上市之前企业也是困难重重,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这期间,同仁堂都经历了什么?

梅群:“文化大革命”当中,同仁堂可谓历经洗礼,甚至连“同仁堂”这个名字也被迫取消了。那时同仁堂制药厂被简单地改名为中药一厂、中药二厂,粉碎“四人帮”后同仁堂的名字才得以恢复。1992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把北京市的中药资源全部集中起来,交给同仁堂经营,建立了北京同仁堂集团。

那时的同仁堂集团总销售额也就四五亿元,利润不过几千万元。传统中药都是手工制作,附加值不高。上世纪80年代的同仁堂所有固定资产尚不到两个亿,所有国有企业的通病在同仁堂身上都能找到。受三角债拖累,同仁堂集团负债累累,1995年银行甚至都不愿意给我们贷款,我们的评级是BBB。

让同仁堂集团上市,其实就是为了让同仁堂获得资金,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1997年,同仁堂集团剥离出2亿元资产上市,成功筹集3亿多资金,现在,这部分资产市值已经超过200亿元。2000年10月,同仁堂集团从A股分拆出部分资产到香港上市,这是国有股分拆H股上市的第一例,被称为“同仁堂模式”。

《中国经营报》:国内上市和海外上市是否解决了同仁堂的主要问题?

梅群:上市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并未解决同仁堂的全部问题。因为上市选择的是优质资产,而剩下的母体依旧困难重重。1997年上市时,集团总共有6000人,上市资产涉及了其中的3000人,还有3000人留在上市公司之外,我们仍然面临着解决这些人生活、就业问题的重大压力。

《中国经营报》:你们是怎么化解这个压力的?是否考虑用裁员的办法去掉包袱?

梅群:1995年上市之前,为稳定职工队伍,同仁堂集团的领导层就曾承诺了三条:第一条是工资要年年涨;第二条是要管职工的住房;第三条是承诺不将职工推向社会。

这三条,到目前我们都保证兑现了。相比前两条,安排好3000多人的工作、让母体脱困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这就是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的成功。

当时的情况是,优质的资产都划给了上市公司,剩下的3000人需要另起炉灶。如果重做制药行业,怎么也争不过上市公司,还会造成重复竞争。最后我们认为,只有避开上市公司的业务,去做保健品和其他领域,才能获得新的成功。

当时做保健品市场可谓去蹚“浑水”,因为这个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混乱不堪。造成混乱不堪的原因是有不少保健品企业不讲信誉,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赚一把就走,伪劣产品比比皆是。同仁堂蹚这滩“浑水”,就更要求我们货真价实,否则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砸了自己的百年招牌。

一切都是摸索着开始的。我们想的办法是稳扎稳打,先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然后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滚动发展。所谓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就是建立属于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的专卖店或者专柜,产品只在自己的专卖店或者专柜中销售,用赚来的钱再开新店。

在自己的专卖店或者专柜中销售,有两个好处,首先是没有应收账款的拖累,其次,可以杜绝仿冒伪劣产品,不损害同仁堂的牌子。目前,同仁堂健康药业变成了集团新的增长点。

用新技术武装老店

“我认为,对同仁堂最重要的是二次创新,我们需要对老产品进行重新评价。”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所处的又是传统的中药行业,同仁堂敢不敢尝试上马现代科技来改变传统流程?比如说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制药环节?

梅群:IT、互联网在同仁堂集团已经被广泛接受了。在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总部,通过电脑你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地方的终端药店全部的资料,掌握它们的进出货量、金额。这就是信息化改造带来的成果。

我们的生产厂也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线,有的自动化生产程度在整个中药行业首屈一指,设备从德国进口,如果你到工厂参观,你可以看到生产车间没有几个人。举个例子,现在给瓶子点蜡、蜡封都做到了自动化,刚上生产线时,瓶子常常爆裂,我在现场看后都感到很吃惊。这可能是瓶子质量不过关所致,因为国内的瓶子和国外的在厚薄、承受压力程度上不一样。经过技术人员调试后,现在运行都很好了。

《中国经营报》:你们网上药店业务进展如何?

梅群: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不过,现在国家对开展互联网网上售药尚没有明确的政策,在政策不明确、审批困难的情况下,国内获准网上售药的企业寥寥无几。只有等国家政策成熟了、明确了,我们才有可能全面涉足这一领域。

《中国经营报》:关于目前很多媒体都在提的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创新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梅群:我们在北京有75条生产线和15家工厂,现在在最先进的工厂,通过检测已经实现了对生产进行现代化监控。我们进口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检测设备,能够对生产进行定量、定温度的检测。

我认为,对同仁堂最重要的是二次创新,我们需要对老产品进行重新评价。比如乌鸡白凤丸,这种药原来是用来治疗妇科疾病的,但是现在有观点说能治疗肝病,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通过临床实验来证明。而一旦证明,我们就等于又开发出一种新药。

《中国经营报》:几年以前,业界有人认为中药企业应当用指纹图谱控制中药的产品质量,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比如香雪制药(300147.SZ)、天士力(600535.SH)等企业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同仁堂是否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梅群:一些企业的中药产品成分比较简单,就涉及几味中药,这样的产品比较好使用指纹图谱技术来控制产品质量。但是同仁堂不同,我们的产品大多都是大复方,讲究各种成分君臣佐使的作用,有的中药含有十几味中草药,成分太复杂,西方的指纹图谱技术对我们不太适合。

还有些企业正在努力获得美国FDA认证,以便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我认为,一两种中药即使能够通过FDA的审核进入西方市场,也远远不能表明中药已经被西方医学界认可。由于观念的不同,中药作为药品真正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中国经营报》:近几年,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你们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梅群:中药材价格是在不断上涨,对于中药材涨价,我们历史上有自己的传统应对之策,一般来说,大宗的中药材产品我们都保持了两年左右的储备。我们在全国各大药市都有采购队伍,建立了采购平台。比如,我们在国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亳州,就建立了饮片厂。

另外,作为老字号中药企业,我们在许多中药材产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和当地农户配合种植中药材。种中药材牵扯到GAP(标准化种植),这方面国家有标准,我们也按照相应标准执行,这也是一门需要不断提高的技术。

来源:联商网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