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商业评论

为什么很多CEO都想做产品经理?

《职业经理人周刊》
互联网产品和其他产品设计的独特之处是,用户的意见似乎一直很重要。因此,做CEO的去兼做产品经理,似乎就天经地义了。特别是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从百度到腾讯,到网易到sohu,似乎CEO都喜欢去做产品经理。
为什么很多CEO总想做产品经理呢?
因为,我们的很多网站的创新还不够。怕出错。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管得太死,太过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又可能碰了高压线。那不如不创新,在旧有的模式上打转,起码不会错得离谱。CEO这时候往往就变成了一个产品经理,什么都想管,把自己的习惯,传递给真正的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管理人员。
我们的产品宣传方法不多。很多企业做了一个好产品,非得要CEO出来宣传不可。否则似乎就没人用。比如谷歌中国的很多款特色产品发布。都有李开复的身影在其中。这就很不对。诚然,谷歌中国刚进入中国时,找李开复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能起到最大的效果。但如果每一款产品,不管好坏都有李开复老师的影子,会给人很不好的感觉。奥,李开复又看中了这个产品。潜台词是,这产品,行不行?最近的谷歌mp3搜索就有这个嫌疑。“用户的需求在哪里?”我们没看到。
对用户的理解办法不多。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新产品,都依赖于创始人或CEO对互联网发展的超前理解。但这种超前理解,有时候也能成为制约产品创新的主要阻碍。一个企业如果很成熟了后,一定要对加强对用户的理解。我们很多做咨询的人,总梦想成为CEO的助手,总梦想自己的想法能被企业CEO所看重,其实都是对用户理解不足所引起的。如果你自信理解了用户,你就不会被CEO所左右。现在的互联网企业的CEO,每天除了应对各种政策麻烦外,多数都在财务报表中迷失。他们对用户的理解,不一定比一个外人更清楚。让CEO来做产品经理,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好的CEO,应能看到2年后行业的变化,能熟知自己企业内部人员的优势,能真正有信心,自己制造的东西,是用户需要并且喜欢的。不能看到别人家的产品招人喜欢,自己就认为自己做一个类似的产品也会招人喜欢。特别是互联网,可替代可拷贝性这么强,用户抬脚就走,几乎来不及跟你打个招呼。
救火队员型的CEO,处理产品创新的办法不会很多。他们应当做的是在背后推动产品创新团队,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后,给自己的产品提出一个基本的需要超越对手的功能。如果一味地模仿或按自己的理解来“全权设计”产品,或“批准产品的出炉”。这样的产品,基本上不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当然,用户也不能幻想着做网站的CEO,不能以为自己的需求,就是网站必须为你第一解决的需求。这样也会让自己喜欢的网站,陷入迷茫。
ceo.com.cn/2011/0315/1300172960517.gif" width=600 height=180>
经理人向文波跻身全球富豪
向文波进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堪称中国第一金牌职业经理人。
目前向文波拥有1,372.42万股,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拥有9097.64万股。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梁稳根财富估值为80亿美元,向文波财富估值为11亿美元。
4万亿基础建设与中国高铁是三一重工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所在。此外,今年3月三一重工的美国公司一期工程落成,亦被看做是三一重工全球布局的重要标志。
在去年年初,三一重工通过定向增发收购三一重机。向文波获得914.9万股,当时的市值为3亿人民币。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三一重工曾掀起高管减薪热潮,向文波带头从55万年薪降至5.5万。在度过这一难关之后,向文波等高管不仅恢复了薪酬,亦获得了诱人的股权回报。
向文波现年49岁,曾任涟源市阀门厂厂长、市委书记。1991年进入湖南省三一集团,先后主管生产和营销。
人们常将向文波比作梁稳根的左膀右臂。梁稳根处事低调,三一重工大部分与外界打交道的工作,都是由向文波代表。
唐骏曾说,创业不如做金牌职业经理人。经理人做到极致亦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与其他职业经理人频繁跳槽不同,向文波一直在三一重工任职,是三一重工内部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很显然,类似于浮萍一样的漂泊的职业经理人,无法创造长久而深入的企业价值,亦无法从中实现个人财富价值。
ceo.com.cn/2011/0315/1300172974393.gif" width=600 height=180>
ceo.com.cn/chuangye/60/2011/0311/211865.shtml" target=_blank>周鸿祎:我是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经理
周鸿祎:奇虎360公司董事长
虽然过去一年深陷3Q大战,奇虎董事长周鸿祎还要“真的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经过此事,他说腾讯也许从此更开放,这不一定是个坏事。
“前几天听到了一个‘坏’消息,360要做团购了;后来才知道是好消息——360不是自己做团购,而是帮助团购创业者一起做团购。”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这么说。确实,360最近在忙活这件事。用周鸿祎的话来说,坚持了5年做好事,用户才渐渐认可360。3亿多的用户是360的 “护身法宝”,它是留着“自个儿欣赏”还是“免费开放”?
“2011年互联网的关键词是开放。”
数字商业时代:如果360越来越大,用户越来越多的话,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垄断者?
周鸿祎:我觉得不太会。腾讯是希望提供一站式消费,它什么业务都做。360的使命就是把核心安全做好,我认为用户是整个互联网的用户,他搜索用百度或用腾讯,购物去淘宝或者去京东,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而我们就是把核心安全建立好。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实际上今天要生存,就必须开放,我们不会把开放作为标签贴在额头上,我们跟很多公司合作,把用户分享给大家。我们做不了游戏,也做不了微博,但是别人做得好,用户之间可以去沟通。用户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他可以选任何他想用的网络服务。
数字商业时代:开放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吗?
周鸿祎:对于2011年的互联网来说,第一个关键词一定是开放。很多人研究Facebook之所以这么强大,我觉得20多岁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比我们很多人有超宽的胸怀和格局。他其实很早就有用户,如果封闭起来做游戏,肯定也能挣钱上市,但结果人家就是开放,仍然赚了很多钱。我觉得它用不了 5年,一定是一个超越Goole的世界互联网第一公司。这就是开放的力量。通过3Q大战,没准对腾讯,对马化腾也是一个好事,可能让他的一种惯性思维有所转变,可能腾讯从此也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司,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公司,这不一定是个坏事。
“我比较反对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就用很浩大的方法去做。”
数字商业时代:360会成为像苹果那样的公司吗?总是推出颠覆式创新的产品?
周鸿祎:其实真正的颠覆式创新都不是在一夜之间做成,而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通过点点滴滴的持续微创新,形成了颠覆,所以iPad不是一夜 “长”出来的——是从iPod、iPhone发展出来的。那么,360实际上最开始是通过免费杀毒,颠覆了传统行业,这是一个很小的创新。
我们大力鼓励微创新,从很多小点出发,一步一步地去改善用户体验,这也是一种创新。不一定说创新就要成立研究院,雇很多科学家,申请无数专利。我认为改变一个游戏规则也是创新,像我们给电脑搞体检,这都是小创新。同时我们让杀毒软件从收费到免费,它也是创新,跟技术没多大关系,就是一个胆量问题。
数字商业时代:如果你发现一个新的创意,敢做吗?
周鸿祎:我觉得没有不敢做的,但是我讲的创新是比较反对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就用很浩大的方法去做,因为谁都不敢说自己就能独掌方向。有时候你投入很大,方向错了损失也很大。
我主张放弃一口想吃一个胖子的想法,如果你有创新的思路,先做一点,然后到市场去验证,不断地微调。事实上,有时候那么一小点的改进,就能打动用户。  
“在核心安全上,我绝不打折扣。”
数字商业时代:360的产品真的永久免费吗?它靠什么赚钱?
周鸿祎:免费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你真的一分钱不花,我仍给你提供服务。增值服务呢?会只有1%的人用,他要寻求更好,但是不用增值服务的用户也根本不受影响。比如说用QQ聊天都是免费的,传文件免费,语音也免费,你不买它的服务也能聊天、传文件,所以腾讯在这块做的其实是比较不错的。
360有这么多用户,我们也要做增值服务,做一些跟安全有关系但又不是核心的增值服务。在核心安全上,我绝不打折扣。你不能让用户说我花钱就更安全,不花钱就是一般的安全,这是不对的。你要让人用你的核心服务,花不花钱都是一样安全,增值服务一定是少数人在用。
“免费杀毒,一半是我的公益事业。”
数字商业时代:做360其实是很合您胃口的一件事情?
周鸿祎:其实对我来讲,有个自我修正的想法。做360是要在行业里重新确认大家对我的一个认知、认可。很多公司有钱了之后,不还得回过头来做公益吗?为什么不能在最初做企业的时候就做好事?所以我把这个免费杀毒的一半看成是我的一个公益事业。就算我在这块不挣钱,但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大家觉得我很棒,这种成就感远远超越挣很多钱的感觉。我希望奇虎将来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企业。当然这么多企业用我们的浏览器,这些产品都有商业化的机会,我们也可以做增值服务,虽然我对挣钱的期望没有别人那么高,但我觉得这个企业肯定也能挣到钱。
数字商业时代:经过3721事件之后,您是不是非常希望能获得大家的这种认可,一直致力于此?
周鸿祎:倒也不会,3721当时对我个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中国的价值观特简单,我去了雅虎大家仍觉得我是成功人士,他就不会问你的过去。实际上这是我自己内心的一种纠结:我觉得我们做了一些错事。虽然完全可以不提这一段,我可以去做投资,但当时我的个性会让我选择面对,所以才会去做 360。坚持做了5年的好事,给用户创造了价值,大家现在对我肯定是越来越认可,当然我要获得的并不是一个表面的符号,还是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一种平静。你要对得起做过的事情,对得起自己说过的话。
数字商业时代:你是不是为了制造新闻,通过打口水仗这种途径提高公司知名度?
周鸿祎:我觉得这都是误解,如果一个人只是刻意地去制造一些事件:炒作,就像凤姐那样,而不能给用户创造价值,这种炒作只能喧嚣一时,今天你还会对她津津乐道吗?
这些人都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方面,没有看到我们的核心是真正地把握住客户的需求,我在做好的产品,我在做好产品的过程中碰上这件事了,可能很多人忍了,我是不忍。在客观上打了一个口水战,但是它绝对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绝不能去看表象,他们没有看到我是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经理。我真的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我做免费杀毒,自己先放弃一年上亿的杀毒收入。
ceo.com.cn/2011/0315/1300172988274.gif" width=600 height=180>
ceo.com.cn/chuangye/60/2011/0310/211799.shtml" target=_blank>产品经理王兴:缺陷和光环同样耀眼
这个创建了校内网、饭否和美团的年轻人,和上一个年代近乎完人的企业家们非常不同,他绝顶聪明但是却不善沟通,他能做出很酷的产品但是却不善用资本,他是个缺陷与光辉同样耀眼的优秀产品经理,但在这个时代,给他一个舞台,或许他就能改变世界。
提起王兴,互联网创业圈内人无人不知,但圈外的人对他的所做所为和所说所想,了解得实在不是很多。现在对王兴的第一层介绍,必须说的就是他是团购网站美团网创始人。即使再Out 的人,应该也不会不知道中国的“团购”之热。而王兴之于团购行业,是一个绝对的点火者。没有他创办美团网,团购这种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在中华大地上不可能这样迅速燃起燎原大火──实际上,这话来自不止一位从事“团购”生意的创业者。ceo.com.cn/chuangye/60/2011/0310/211799.shtml" target=_blank>详细阅读>>
ceo.com.cn/2011/0315/1300173000434.gif" width=600 height=180>
ceo.com.cn/chuangye/60/2011/0311/211925.shtml" target=_blank>磨铁沈浩波:不叫编辑了 叫产品经理
磨铁要做的就是把一本在别人手里只能卖3000册的书卖到3万册,甚至30万册,凭什么?
《创业邦》杂志_文/翟文婷
一个电话中断了采访。沈浩波没有回避,只是示意记者暂时关掉录音笔,跟电话另一头谈起了公事。挂掉电话,他主动解释谈话内容,“李开复的新书《微博:改变一切》都下印厂了,可我们的合同还没顾得上签。”
这本书为了抢滩不能不要的贺岁市场,稿子交到沈浩波这边才10天,就被火急火燎地送去铅印。《创业邦》对沈的采访时间恰好在春节前两周。当被问及这个流程怎么被压缩时,沈浩波脱口而出,“这个没有办法,就得靠加班,就得靠不睡觉,就得靠你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里把书做完。”
磨铁,被称为中国民营出版界的明星公司,排行老大,旗下出品的《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以及曲黎敏等畅销书,尽管已经被说得老掉牙,但仍然是迄今为止出版界津津乐道的几个大手笔。可以说,随便拎出本畅销书的销量来,动辄上万、几十万,《明朝那些事儿》则已经破千万套。2010年,作为磨铁的创始人,沈浩波的收获是6亿元的码洋、3亿元的销售回款。另外,还有鼎晖注资的1亿人民币。当然还有自己写的几十首诗——这个听起来非常单薄的数字,让他对自己不太满意。
在传统思维里,出书不是谁都能干的事,那是名家、大师、教授们的案头工作;买书也被赋予额外的意义,是人类修身养性的通道和象征。总之,书籍跟穿在脚上的皮鞋和喝在嘴里的啤酒,全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不该相提并论。但是,如果把图书、皮鞋和啤酒都看作产品,沈浩波就会告诉你,他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磨铁不是卖书,而是做产品,我们马上要组建一个研发团队,从流程和制度上打磨产品!”说起产品,诗人沈浩波两眼放光。
作品离产品还有多远?
按照沈浩波的产品理念,好的作品不等于是好的产品。因为从作品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磨铁出品的另外一本热销书,是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双方谈定合作之初,李承鹏已经有6万字的初稿,但要全部推倒重新来写。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考虑一个现实题材的小说,怎样写能既有真实感,又有文学性。沈浩波用辛辣、犀利以及独特的想象力来评价李承鹏的语言风格,“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和这个社会现实相结合,就变成一个笑中带泪的小说,很大地提高了它的文学性。”但是到此为止,只是创作完成了一部作品。
作品到产品的第一步是书名。磨铁第四编辑中心总编辑辛海峰提到了《裸婚》,书名本义是“不矫情、不掩饰,赤裸裸的婚姻真相”。然而,此书上市期间,民间刮起一股“裸”文化的风潮,只有领证一项的结婚形式,以“裸婚”二字风靡网络。尽管映射的意思迥然不同,但是这本书却借着网络潮流歪打正着,引得不少年轻白领之间奔走相告,口口相传。
还是回到李承鹏的新书,之所以叫《李可乐抗拆记》,是有一定讲究的。“李可乐,这个主人公的名字有一种亲和力,感觉这个人和你很贴近,这样可以抵消掉抗拆的那种暴力。不然,会让读者觉得力量太大,产生威胁感。”沈浩波解释道。
这6个字不光是书名,还是这本书的定位,“我卖的就是这6个字,把标题放大,一切都隐含在里面了。”沈浩波说,“你放任何广告语都是在抵消这个标题的力量,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可以看到,这本书没有腰封,封面除了“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拆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句话,没有其他广告语。
磨铁以往关于曲黎敏的书也秉承着类似集中卖点的路数,辛海峰说,他们曾经尝试曲黎敏的书封面不放她本人的照片,只是几个大字,但是效果平平。“因为现在的读者就懒于思考,她希望你给他手里送的是什么都准备好的。”
但往往情况也不是都如此。就拿腰封来说,“有些封面不放腰封还真说不清楚,比如历史类的书。所以,一般比较通俗的读物上适合腰封。谁谁谁推荐,一般的读者是他喜欢谁,谁推荐的书他就多看两眼,不一定买。但是他一定多看两眼,多看两眼他购买机会就多了。”辛海峰解释道。腰封也是把双刃剑,一定程度上会损伤一个书的品相,所以是要慎用的。
《李可乐抗拆记》的卖点就这几个字,却没有一个天然的读者群能够一下子跟它发生对应,“但是每个人都是热血青年,而且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个社会有或多或少的看法,对弱者都有同情。而且像这本文学性很强的书,是靠作品本身来吸引读者的。所以,一旦我们把它的价值传播出去,又有人知道了,它的读者就会像扇形一样地铺开。”沈浩波说。
这是一种口碑相传的递进式效应,第二波的读者是通过第一波读者部分情节的透露和推荐,而产生好奇心。也许,第三波的潜在读者可能平时都不怎么买书,可沈浩波认为这不代表他对文学没有向往,“本质上读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和读社会现实这个需求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这个需求都是隐性的。”受到更多的人群“诱惑”,这一波人也会尝试买一本看看。
尽管沈浩波强调,从作品到产品究竟要做哪些产品元素很难一概而论。但是辛海峰还是向我们透露,针对这个问题沈浩波给了他们三把钥匙。
第一,对于编辑来讲,在包装方面下工夫,包括设计、书名,打造好这个产品。第一营销是书名,通常遵循的是实用加价值的一个路数。
第二,这本书要符合现代社会人的心理,还要有热点事件,也就是与读者产生共鸣。比如,《李承鹏抗拆记》。他们之间一旦发生某种关联,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读者的内心。
第三,作者资源,类似曲黎敏这样的。作者首先是一个社会名家,或者说有很深的社会背景,很有社会资源。比如,《北京的金山上》和《烂生活》这两本书的发布会上,石康被请过来坐镇,连老狼、二手玫瑰这样的摇滚界明星也前来捧场,大家都会发微博说这两本书。“为一本书开发布会没有这么大搞过。”辛海峰说,这就是作者背后的一个资源。
当然,这不是三把万灵的钥匙,关键还是因书而异。不管是阳春白雪的纯文学,还是文坛大家深沉的研究,“只要作品真的有特点,真有它内在的价值,能够匹配到作者身上去,一定有办法能够卖起来。”沈浩波说,“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怪读者没有水平,我觉得不是,有时候作家也要问问自己,你这个作品是不是真有价值?作为出版方,也要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能力把这个价值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
不叫编辑了,叫产品经理
沈浩波说,整个出版行业缺失了一个环节——产品。
策划选题是一个环节,紧接着就进入编辑加工阶段,中间缺失的正是产品环节。“没有产品概念的时候,书就是书,不构成一个产品。产品一定要包含各种属于产品的元素。”而且沈浩波的经验是,编辑都知道很多细节该怎么做,只是没有从理论上重新定义一本书在面向消费者时应该注意的点或要素。
假如把一本书卖给收入偏高的一个读者群,自然要求产品精细、品质到位,图片的选择和细节地方也要做足功夫。如果能够满足他们对这些要素的需求,这本书就构成了一个产品。但又不是每本书都需要这样来做,所以经常强调产品感,又很难能够笼统地概括出来“一本书到底需要做哪些产品要素”。
在这种产品理念的驱使下,沈浩波打算在磨铁首创产品经理的职位,“就是把一批表现突出的编辑提上来,他不叫编辑了,就叫产品经理。”而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首先把书当作一个产品来对待,然后根据这个产品的需求,再设计那些要素,“封面的字体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要用80克的纸,定价为什么是25块等等。”沈浩波说,所有这些元素才可能构成一个产品,而且在这个环节都是围绕着做一个产品,而不是在做一本书,只不过这个产品是以书的形态出现的。
辛海峰的理解是,“其实就是策划经理,编辑更明确了,就干编辑的活儿。然后把权重加在这个产品经理身上,这个人是要有想法的,比如包装、创意,他必须把这个事儿负责到底。”
毫无疑问,此举就是为了强化磨铁图书的产品概念。磨铁旗下的独立出版品牌文治最近推出的杂志《知日》,被沈浩波称作一个完全的文化产品。文治图书总编苏静说,“主要面对的就是对日本感兴趣的这样一个窄众。”而这本杂志身上最突出的产品要素莫过于整体的包装设计,包括图片的选择和摆放,沈浩波用完全像手工艺人制作一样来形容它的精细程度。如此费劲功夫正是为了迎合这个窄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这样一个杂志不能做得粗糙,做得粗糙读者就不喜欢你了。”
然而说到底,产品经理的第一要务,是要挖掘并准确判断一本书里或一个作者身上隐藏的价值。比如,苏静就是因为袁腾飞对“美国持枪权”的一段解释,而击中他的神经,认为袁腾飞可能会向世人传达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于是,苏静在北京一家民办补习学校里发现了袁腾飞。
后来,苏静在回想做袁腾飞畅销书的经过时,他希望能总结出类似方法论的东西,不希望自己仅仅靠的是运气。但是,在判断一个选题或一本书是否会有价值这个命题上,确实很难总结出一个排列一二三的方法论。沈浩波也说,“这个没法回答,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一本书摆在我面前,我都不用判断就知道行不行。”辛海峰承认,畅销书《裸婚》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了作者。
这样一来,对选题价值的判断更加依赖产品经理长期的经验、嗅觉、灵敏度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和文字的触觉。也许他们看重一本书和另外一本书的理由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有某种价值是跟读者会发生紧密联系的。只不过这种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而且有时候一本书可能藏着好几个价值,但是只有一个价值是有用的,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没用的价值,并且把它放大了,读者也不会买账。一本很好的书读者却不买了。”沈浩波说。磨铁一年600本书的产出,是用毙掉这个数量几倍的选题换来的。而且沈浩波认为,即使在这600本中,也有30%应该被毙掉。
图书的传播方式很难一概而论,要具体到作品本身。而且在名家和草根作者之间也没有一定的方法可以区分,最终还是要根据作品找具体的传播方式。主打情感和公益的《酥油》,在发布会上邀请了潘石屹、李承鹏、姚晨三大名人与作者对话。微博女王姚晨连发“很感动”,这三个字无疑就是最有分量的广告语。
阅读的本质就是消费
以往,与图书发生对应关系的人群叫读者,到了沈浩波这里,他们统统被叫做消费者。从产品属性的角度出发,沈浩波把图书与皮鞋、啤酒相提并论,认为都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满足他们的需求。“任何阅读都是一种消费,实际上我们就是把产品这个词放大,把消费这个词放大。”
既然是消费,跟卖吃的喝的穿的一样,就得按照研究市场风向和消费者特征的逻辑来思考卖图书这门生意。“文化产品一定要看它与大众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看你的这个产品给什么样的人来读,你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消费者是谁;第二,你的消费者对你的这个产品会不会有需求?第三,如何把产品通过各种营销方式,让你的消费者知道,并且让他们产生购买欲望。”沈浩波口中放大的这些概念,实际上就是普通快销品司空见惯的那一套理论,“所有的商品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还是拿李开复的《微博:改变一切》这本书为例,之所以春节市场不得不要,就是在这本书里加入了消费的元素。微博现在到底有多火,恐怕不需要在此多费笔墨赘述了。但是春节多如牛毛的聚会饭桌上,自然还是有一些人不太知道微博,或者知道没玩,再者玩得不是很转。
“那这时候送一本《微博:改变一切》是一个非常好的节日礼物。”沈浩波分析道,“一方面,这样一个礼物,带有很强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言外之意,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而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
这本书被沈浩波贴上了“贺岁书”的标签。李开复在自己的微博上做首发,连带一张贺岁书概念的宣传海报,自然要强过其他普通的贺岁方式。当然,李开复本人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假如这本书换成“张开复”来写,自然就达不到如此效果了。所以,沈浩波对这本书的消费者的界定是,“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对新的社交平台有很强的参与感、对新的文化有很强的参与感,其实是非常庞大的人群,从年轻到中年,消费能力又比较强。”
但并不是说,只有名家名人著书立作才能成为畅销品。沈浩波一手挖掘并捧红的“当年明月”就是草根代表。而且在如今信息传播碎片化、舆论更加开放的时代,“人人都是潜在的畅销书作家,人人也都是潜在的畅销书读者。”沈浩波说。
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非常尴尬的现实问题,就是那些往往热销大卖的图书,很多时候并不能得到文化界正统思想的认可和肯定。“现在在我们整个文化界、出版界都在推崇一种行为,就是出了一本好书,只是很自私地把这个东西变成自己的集邮一样,觉得这就是不媚俗,这就说明是有价值的出版,我觉得这本身是一个很丑陋的行为。如果说,所有有价值的出版只有3000册,那这个文化还有什么希望。”沈浩波的态度很明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个在别人手里只能卖3000册的、有价值的好书放到我手里,我可能卖到3万册、30万册。”
他的理论是,从3000到3万,甚至30万,中间的差距就在于,他准确地找到并继而放大了书里面所隐藏的价值,并且让读者所了解,还让那些欣赏这种价值的读者把兜里的钱掏了出来。而那些抱着曲高和寡的傲慢姿态把书束之高阁的行为,则被沈浩波称为“对好的价值的一种犯罪”。
来源:TechWeb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