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周刊
整合 执行 创新   精彩人生从合作开始
金令牌猎头
企业  职位  经理人  专访  点评
年薪(万) 不限 15 25-35 50 100 200 500
职业经理人周刊 >> 行业动态

VC巨子纵论互联网时代 称巴菲特已经过时

《职业经理人周刊》
    在2009年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的投资分论坛上,主持人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开场引用一则巴菲特的故事,开门见山地把问题抛给了在座的众位国内顶级风险投资家。

    他在开场白中提及,现今世界最为出名的投资人巴菲特,2000年在投资者大会上曾表示,“我非常喜欢互联网,也常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对于老百姓很好,但对资本家来讲实在很差”,巴菲特甚至坦言,自己看不懂互联网免费的商业模式。但目前确实存在有很多成功的互联网投资案例,投资人从互联网获得了更高收益,“互联网机会到底在那里?”“投资互联网到底要靠运气还是眼光?”

    “大家都在迷信巴菲特”,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率先回应了这个问题。“现在十年就一大变”,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颠覆的技术,一定要用变得观点来看待。在他看来,互联网行业还没成熟,仍有着非常远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行业跟一般投资不太一样,他直言:“巴菲特已经不能说明未来”。

    对于互联网的投资价值,VC们都已经达成了一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认为,用户规模日益庞大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潜藏着无数种可能性。甚至笑言“哪怕我们三个人,投行没得干了,咱们也开一个网站去”。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先驱的鑫根投资创始合伙人曾强更是将互联网与航海、蒸汽机和电气时代相提并论,他认为,这种技术革命带给人们的改变是完全翻天覆地的。“从眼光来看,这个绝对没有错”。

    互联网未来几年的机遇

    软银赛富总裁阎炎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未来的互联网一定会造就一个与消费者有关的领域。他以网游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为例指出,如何使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让互联网变得有价值才会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熊晓鸽则将互联网投资比做漂流,无论是在那个细分领域,“只要选对了河流,就顺着往前滑就是了。你看到互联网有希望,你就在里面泡。”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锋较为看好B2C产业,“B2C可能会出大企业,但是谁出来,不好说。”,此外,他认为把互联网应用放在传统行业,也很可能会出成功的企业。

    汉能投资合伙人陈宏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还会诞生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3G还蕴含着无数的机遇。他总结说:“作为投资来讲,对互联网的投资不要认为机会不多了,机会还是蛮多的。”

    投资靠眼光还是运气?

    显然,几位投资人都毫不怀疑互联网的投资前景。但也正是互联网与传统投资的不同,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上,“靠眼光还是运气”也就成为几位嘉宾热议的话题。

    自称为投资行业新兵的邓锋直言“投资这事儿主要靠运气”,他认为,投中行业不能靠运气,但投对企业是概率问题,还是得靠运气。他以自己的创业经历举例说,当自己的企业做到4.5亿的时候,当时号称世界最好的投资人一再劝其卖掉,但最终错失了出售机会,“一不小心做上市卖到了40亿美金”。他表示,大多数优秀的投资人基本也都是靠运气,自己跟投资人聊的时候发现,“他们志向没那么远大”。

    这一观点未能得到几个老牌投资人的认可,阎炎引用统计数据称,投资行业同样存在着“二八定律”:20%的公司产业了行业80%的利润。这一现象靠“运气”显然是解释不通的。之后,他又列举了他近期投资的一家公司,称能碰到项目确实有运气成分,但关键还要看碰到之后能不能判断它。

    陈宏在论坛上说起百度的案例,语气中仍有些遗憾。他和丁健一样,都曾有过机会投资百度,但都未获董事会批准。“你说这是什么运气?”

    但他也坦承,除了运气之外,对企业的帮助也很重要。百度当年获得IDG熊晓鸽投资时仍只是一家B2B的技术公司,“如果不转型,不会有今天的百度”。他认为互联网行业有一定规律,运气非常重要,但是整个过程中,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公司能否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先驱的曾强,是最早进入互联网行业创业的企业家之一。他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称,风投不能凭眼光、也不能凭运气,要凭直觉。从眼光来讲,投资不能看太远。不要做太早,也不要做太晚,“早一步、半步早不行,要0.75步。”他表示。

    抄底海外科技业难获成功

    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的冲击后,中国企业海外“抄底”也成为业界热议话题。鑫根投资创始合伙人曾强在论坛上建议政府拿出部分购买美国外汇国债的钱去抄底投资美国高科技企业。

    按照他的分析,如果政府拿出1000亿美金投资美国和欧洲的影响IT行业前三名公司,只要美国经济起来,这三名公司肯定会有一、二个成为领先者。未来美国成功的话,中国就不是回报3%、4%债券利益,而是资本市场上可能是3倍、5倍甚至10倍。

    曾强认为,当中国企业去买了美国这些企业,再加上有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就等于把美国这些公司技术转移到中国。

    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熊晓鸽阎炎等其他知名VC的认同。

    汉能投资合伙人陈宏率先表示反对,他认为,并非所有的中国企业都需要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目前最大的就是管理问题,当走向世界之后,弱势团队管理强势团队会出问题。”他提出,这笔钱可以用来帮助中国科技企业购买美国企业的优秀技术,拿到国内来。他也表示,自己正在洽谈收购一家外国公司。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锋也不同意“抄底”的观点,他指出,技术不是固定的东西,而是人才,如果人才不过来,技术顶多一年就不行了。抄底海外科技公司不能作为中国国际化的出路,他提出,要国际化首先要本地化。只有把本地化做好了,就能把优势带到海外。

    对于“抄底”时机等具体问题,中国国际金融董事长朱云来表达了审慎的态度。他认为,危机来临的时刻,如果不去认真审视,肯定有问题。但如果有这个机会,没抓住也很可惜。所以要对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尽量去抓住调整过程中的机会。

    摩根大通中国区总裁李小加则指出了制度等制约性的问题。他表示,目前的体制基本上没有奖优只是罚劣,“我们中投投的几个公司的确不好,但是在投资的公司中并不是最差的,可是这样已经引起国内谴责”,他认为,限于制度问题不大可能做出大规模向美国进军。

    李小加进一步指出,抄底收购也很容易被外国人当做国家行为,进而导致收购失败。他认为,要真正实现风险分散,还是要还归于民,把力量还归市场,把向外主动权还放真正的市场。这样风险与收益是有可比性的,同时政治上也是容易操作的。

    IDG全球副总裁熊晓鸽则对“海外抄底”观点表示了反对,“为什么一谈到买国外公司,一定要买美国公司?国内很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为什么不能买?”他认为,这些公司的经营非常好,可是因为股票不好,使得市值非常低,甚至很多公司低于现金的。“像这样的公司就可以买,而且这样有助于这个公司发展。”他表示。

    软银赛富总裁阎炎阎炎也表示,通过投资美国企业把高科技搬到中国来,基本是做不到的。一方面,通过股票市场买是很难买到控股权的,另一方面,即使买到了公司,人不过来的话也不会成功。他尖锐地指出:“通过购买股权把技术转移到中国来,在全世界从来没有成功的例子”。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作者:刘伟
金令牌猎头
企业找猎头  职业经理人找猎头
北京猎头职位
上海猎头职位
广州猎头职位
联系我们 | 金令牌猎头 | 法律声明 | 猎头服务 | 职业经理人俱乐部 |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职业经理人周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微信:AirPnP   TEL:010-85885475
京ICP备05025905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09133号